首页 > 奇闻

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为什么鸟类的嘴形各式各样 为什么骡子不会生小骡子

奇闻 11-20

  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为什么鸟类的嘴形各式各样 为什么骡子不会生小骡子

  许多动物都冬眠为什么海参要夏眠

  每到冬天,不少动物由于食源断绝,就钻到树洞、地下、岩洞等处冬眠。例如专吃植物绿色部分的黄鼠和旱獭,以及主要靠蠕虫和昆虫来生活的刺猬,甚至仅吃部分植物的狗熊。

  但奇怪的是,生活在浅海之中的海参却在夏季进行特殊的夏眠,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海参以食小生物为生,当海底生物多的时候,它过着吃饱喝足的日子。然而,海底里的生物,随着海水温度的变化,也在发生变化。白天海面水暖,它们就会上浮;入夜水冷,它们就退回海底。日升夜沉,就是海里小生物的生活习惯。

  入夏以后,上层海水由于太阳光强烈照射的结果,温度比较高。这时,海底的小生物都浮到海面,而海参却对温度很敏感,当水温超过20℃时,就向更深的海底迁移。由于在新的地方缺少食物,没有东西可吃的海参,只好进入夏眠状态,这是生物为适应环境而养成的习惯。

  知识点:海参、夏眠、生物、水温、适应环境

  为什么说珊瑚是动物

  人们通常把珊瑚当成宝石,仿佛它是矿物。由于许多未经加工的天然珊瑚呈树枝形,所以自古以来,很多人又认为珊瑚是植物。其实它属于只有内外两个胚层的腔肠动物,好像一个双层口袋。它有一个口,但没有肛门。食物由此进去,不消化的残渣也由此排出。口的周围生了许多触手,触手可以捕捉食物,或振动引起水流进入口及腔肠中,帮助消化水中的小生物,所以它是动物。

  珊瑚包含了很多种类,都是固着生活,而且有共同的特性:生活在浅海里,特别喜欢生长在水流快、温度高、比较洁净的暖海地区。由于大多数珊瑚都可以出芽生殖,而这些芽体并不离开母体,这样,最后就成为一个相互连结、共同生活的群体,这是珊瑚成为树枝形的主要原因。珊瑚的每一个单体,我们叫它“珊瑚虫”。我们通常所见的珊瑚,就是这些珊瑚虫的肉体烂掉后所剩下来的群体的骨骼。有的骨骼质地粗糙,可以用做烧石灰、制人造石的原料;质地好的可以做建筑材料。海里常见的珊瑚礁大多是由这些骨骼堆积成的。有些骨骼质地坚密,色泽鲜艳,特别是红色的,人们常常把它雕琢成种种装饰品。

  知识点:珊瑚、腔肠动物、触手、出芽生殖、特性

  乌贼为什么能喷出墨汁

  乌贼属于软体动物,它的最大特点是,肚子里有个“墨囊”,里面贮满了墨汁。当我们用刀剖开它时,墨汁会流出来,弄得一片墨黑,难怪许多人把它叫做墨鱼。

  乌贼肚子里的墨汁,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武器。平时,乌贼在大海中,专以小鱼虾为食,一旦有什么凶猛的敌害向它扑来,乌贼就立即从墨囊里喷出一股墨汁,把周围的海水染黑,它就在这黑色的烟幕里,溜之大吉,逃之夭夭,而且它的这种墨汁还含有毒素,可以用来麻痹敌害。因为乌贼墨囊里蓄积一囊墨汁,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乌贼不到万分危急时,是不肯轻易施放墨汁的。

  知识点:乌贼、墨鱼、墨囊、墨汁、武器

  为什么有些动物喜欢成群生活

  有些动物具有独来独往的天性,比如有名的山林之王老虎,除了繁殖季节以外,从来不喜欢和同类做伴,甚至容不得同类的接近,所以,成语中有“一山难容二虎”的说法。但也有很多动物却耐不住孤独和寂寞,天生喜欢集群。例如企鹅、海象等等。那么,这些动物为什么要集群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反过来想一想,老虎为什么能独来独往?这当然涉及到老虎的本事。老虎有锐利的虎爪,有快速奔跑的能力,即使是捕食强悍的对手,它也能挥洒自如,当然,这样获取的食物,也无需和任何同类分享。猫科动物中的大部分动物如豹、猫、猞猁等,仗着自己的灵巧和凶悍,都不屑与同类为伍。

  有些动物,它们的本领不足以使自己与其他动物有一对一的抗争能力,只好借助于群体的力量,狼就是这样一种动物。单只的狼见到野猪恐怕连逃都来不及,哪里还会有什么非分之想,但群狼似乎什么都不怕,这就是集群捕食的好处。

  除此之外,集群也有其他作用,如极地生活的企鹅,常常是成千上万聚集在一起。因为它们身处的是冰天雪地的世界,虽然身上有着厚厚的脂肪,但集群无疑可以相互取暖,这种集群对御寒有好处。猴子也集群生活,虽然猴子的灵活和聪明有目共睹,但个体弱小联合起来对安全有利。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集群,它们的目的都是互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弱者更容易集群,不过,集群的规模还要依据生存的空间、食物的丰富与否以及捕食者的数量和强弱来决定。

  有时候,当集群动物的群体数量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就会出现分群的情况。我们大家熟知的蝗虫,在群内密度达到极限时,一部分个体的翅膀会变长,飞翔能力会提高,为了能更好地生存,这部分蝗虫就主动迁徙出去,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需要说明的是,有些不同种类的弱小个体,为了共同的利益,也会暂时聚集到一起,利用各自的听觉、视觉和嗅觉,来防范共同的敌人。

  知识点:集群、虎、狼、企鹅、猴、抗争能力、互利

  为什么鸟类的嘴形各式各样

  鸟类的嘴形,像其他动物一样,生得各式各样。例如,仙鹤的嘴细长而大,对于浅水涉食和夹紧滑溜溜的鱼虾,显得特别强而有力。鹦鹉特别硬厚的上嘴,很像剖开的半个牛角,这对压裂干果非常有利。交嘴雀交叉着的特殊嘴型,对于钳出球果里的松子十分有用。鹈鹕的下嘴,带着一个很宽大的兜子,当它捉到大鱼后,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容器。

  食虫鸟的嘴,一般细长而尖得像钢针,适合于吃幼小的虫子。例如,鹘钨、柳莺之类,它们生性特别活泼,专爱吃刚从卵里孵化出来的幼虫,或果实的虫眼里、叶腋里潜藏着的小幼虫,而且食量非常大,每天能吃掉比它们体重还多的昆虫幼虫,对菜园、果园的贡献很大,可说是消灭害虫的先锋了。

  如鸫、鸲这类鸟的嘴,不仅尖而细长,而且上嘴末端有点儿向下弯曲,能把树皮缝和土壤里的虫子掏出来。

  和鸫差不多大小的伯劳,嘴形显得比较粗短,而且上嘴的末端向下钩曲,适于撕裂动物的肉体,它不仅能消灭大甲虫、大毛虫,还能吃小型啮齿类动物和其他小鸟。

  还有一些大型的食肉鸟类,如鹗,它们的嘴非常强大,而且嘴端的钩很尖锐,以捕食各种老鼠和其他鸟类为主,甚至大型兽类的尸体也能撕碎。不过,它们的主要食物是田野里的老鼠。

  燕子的嘴扁而阔,呈三角形,张开以后,则成为平行四边形了。由于嘴张开以后的面积很大,所以当它们在空中疾飞的时候,空中的蚊虫之类,就会大量地落到它们的口中。因此,燕子成了消灭空中蚊虫的能手。

  最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小鸟,如麻雀、朱雀等,它们的嘴小而粗短,呈三角锥状,对于啄食谷物种子特别拿手。

  由此可见,鸟类各式各样的嘴形,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特别是所吃的东西密切相适应。所以,各种式样的嘴形,是动物求食活动长期发展的结果。

  知识点:嘴形、鸟类、食虫鸟、食肉鸟

  为什么动物会给我们善或恶的感觉

  童话中美丽善良的公主,总是有可爱的小动物陪伴着,这些小动物聪明活泼,仿佛天使一般;而许多小朋友,也对小狗小猫情有独钟。可是,也有一些动物,它们不仅在童话中扮演了恶魔的角色,而且历来受到人类的痛恨。那么,动物怎么会给我们这种善恶的感觉呢?

  这个问题也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他们经过大量的调查统计,发现人类对动物善恶的反应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直觉、传统的习俗和长期以来形成的认识。

  直觉是人对动物的第一反应。那些与人的体形、脸型比较相似的动物总是给我们以好感,比如猴子,虽然它顽皮捣蛋,有时候还会弄一些恶作剧,但千百年来人类对它的喜爱一直未变。而蛇那扭曲的身子与人格格不入,即使是非常漂亮美丽的无毒蛇,大多数人还是避之惟恐不及。

  传统习俗也决定了人类对动物的好恶。比如喜鹊总是人们欢迎的对象,因为喜鹊象征着吉祥;而人们对乌鸦甚至连看都不想看一眼,因为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乌鸦是倒霉的代名词。当然,由于习惯上的关系,不同的人对同一种动物的好恶感也会有所不同,比如乌龟,在一些人的眼中是长寿健康的象征,而在另一些人的眼里,却是畏缩懦弱的标志。

  更多的情况下,人们对动物的好恶感来源于长期以来对它们的认识。比如苍蝇和蜜蜂,都是嗡嗡叫的一类昆虫,可是苍蝇传播病菌,滋生疾病,因此遭到人们的厌恶;而蜜蜂却传播花粉,成为受到人们尊敬的护花使者。

  由此可见,人们对动物产生好恶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长相当然越可爱越好,但是动物的习性和传统的习俗也是左右人们感觉的重要因素。

  知识点:直觉、传统习惯、长相

  为什么骡子不会生小骡子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植物界的遗传规律。动物界也是如此,谁都知道,大猪生小猪,大猫生小猫。然而,也有例外情况,骡子就不能生小骡子。

  那么骡子是从哪儿来的呢?

  原来,骡子是马和驴的“混血儿”。通常我们把母马和公驴交配所生的驹叫“骡”;而把母驴和公马交配产生的驹叫“驴骡”。

  那么,骡子为什么没有繁殖后代的能力呢?我们知道,高等动物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卵细胞产于雌性动物的卵巢,精子产于雄性动物的睾丸。而骡子这种“混血儿”,无论公骡和母骡,生殖系统虽然在构造上还较完善,然而,生理机能却不正常。动物工作者研究证明,骡子不能生殖是由于缺少某种激素。公骡的生殖器官不能产生成熟的精子,母骡的生殖器官虽能产生卵细胞,但由于缺乏助孕素,因而产生的卵细胞很衰弱,不久即死,也不能成熟。这就是骡子无法繁殖后代的道理。

  知识点:骡子、交配、混血儿、生殖系统、生殖机能

  为什么有些鱼会飞

  每年3月到5月,海南岛一带的海面上,常会出现一些亮晶晶的鱼的侧像。它们像一支支银箭似的从水里射出,以惊人的速度掠过人们的眼前。鱼多的时候,浪涛起伏的海面上,仿佛被罩上了一张银光闪闪的大网。

  这就是飞鱼。它们通常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洋里,我国的黄海、东海、南海都产飞鱼。每年3月至5月海南岛会出现飞鱼汛期,人们才能看到那么美丽而有趣的景象。

  飞鱼是怎样飞的呢?它们是不是真的会飞呢?

  飞鱼的飞行是从尾巴的运动最先开始的。鱼和水面之间的角度极小,所以飞鱼把尾巴猛然一摆,便从水里跳了出来。起初,尾巴的下半片还在水面上划着。以后,飞鱼就利用冲的力量,一直飞起来了。迎面吹来的风在它伸开的鳍下吹着、托着它,于是它得以继续向前飞。

  飞鱼的飞行速度很大。不到18秒钟的时间,它就可以飞100米到150米。据说大的飞鱼能飞400米,而且能够在空中差不多待1分钟。飞行的路线是一条伸长的曲线,也就是所说的抛物线。往上去的线较短些,往下落的线较长些。因此,飞鱼往上飞的时候比较急剧快速,往下落时则显得比较温和缓慢。

  飞鱼的胸鳍十分发达,有的可达2/3米长,1/3米宽。飞时,胸鳍完全伸展开。胸鳍的后部——鳍条的末梢抖动着,就像扯得很紧的船帆的肋条末梢和旗子在风里抖动一样。

  其实,严格地说,飞鱼并不是在飞。只是一种“冲射”的延长。这种最初的冲射力量来自尾巴的猛摆。当它们被轮船的喧嚣声吓住或遇见凶猛的鱼类时,为了逃命,它们便会从水里一跃而出。此时尾巴在水面上以某种形式划动一下,使鱼鳍能很快地振动。尾部的作用有点像小船的螺旋桨。飞鱼跃出水面的一刹那,还可被比作水上飞机。速度越来越高,对于伸展开的鳍的空气压力越来越大,最后使飞鱼向上飞去。接着,它们便利用已经获得的速度进行“飞行”了。当飞鱼落进水里时,它的尾巴碰着水面,可能再重复一遍上面所说的运动,再一次飞上空中去。

  飞鱼有时能够飞跃浪头,这是由于上升气流的缘故。在浪头迎风的一面,总有上升气流。风驱赶着浪向前涌,风自己却被浪反射而向上吹。每一个浪头上都是这样。飞鱼落入上升气流,被托起飞跃过去,有点像滑翔机的道理。在黑暗里,飞鱼有时不能快速辨清方向。于是便掉落到船甲板上。飞鱼只从迎风的一面往甲板上掉。

  由此看来,飞鱼并不能在空中挥动鳍来延长飞行,它只是利用最初的冲射力量滑翔而已。

  知识点:飞鱼、尾巴、运动、胸鳍、冲射

  为什么说人们对乌鸦的厌恶是一种偏见

  乌鸦是遍布全国各地的常见鸟类。因为它全身乌黑,叫声嘶哑难听,而且常常成群飞舞,边飞边叫,人们十分讨厌这样,认为是不祥之兆,所以一般人看见乌鸦,老是轰赶它们。其实,乌鸦并不是所谓的不祥之鸟,这纯属迷信思想。相反,乌鸦是种挺特别的鸟呢。

  乌鸦惹人反感,首先是它的黑色外表。不过在新加坡陈子茶中医的私人飞禽公园里,却养着几只羽毛雪白的乌鸦,而且其后代也全是白的。看来“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话要因此重写了。不过,白乌鸦毕竟极为稀有。

  乌鸦还是很聪明的动物。日本的乌鸦会将核桃放到红灯停止前行的汽车车轮前,绿灯一亮,车轮向前,辗开核桃壳,乌鸦得以进食其中的果仁。乌鸦吃东西可真是绝妙啊。

  乌鸦还有“反哺”的习性。老鸦将小鸦养大后,自己年迈体衰时,小鸦就承担捕物寻食、侍奉双亲,直至双亲命终的责任。这在整个动物界都是少见的。

  乌鸦终生“一夫一妻”,倘若一方先死,另一方则会一直孤单影只地过下去。意大利动物学家安东尼奥博土因此称颂乌鸦“爱情专一”。

  乌鸦是杂食动物,常吃玉米、瓜果、豆类等农作物,对农业有危害。但它也吃一些耕地上的害虫,对农业还有一定的益处。

  乌鸦性情机警、不惧怕人。它们绝非不祥的象征,人们厌恶乌鸦实属偏见。

  知识点:乌鸦、聪明、反哺、专一

  为什么动物的血液不都是红色的

  绝大多数的动物血液和人类的血液是一样的,都是鲜红色。但也有少数动物的血液不是鲜红,而是五颜六色的。

  蚯蚓的血非常之美丽,呈玫瑰色。

  蜘蛛的血则是青绿色的。生活在海岸边岩缝隙中的一种小环虫,它的血呈鲜绿色,因此有些科学家叫它“绿血虫”。那乌贼的血液是黑色的吗?不,它的血液也是绿色的。

  而虾、海蟹、毛蟹的血是淡青色的,因此有些人误认为虾、蟹等是无血的动物。

  有一种叫做鲎(hou)的节肢类动物,它的血液是蓝色的。而河马与蜗牛的血液则也是淡蓝色的。而田螺则更容易被人错认为是无血的动物,因为它的血呈白色,有点类似牛奶。

  南极的海里有一种“白血鱼”,它的血不但没有血色素,而且有氧所带来的其他物质,就连血球也没有,因此血无色。南极周边的海域里有许多种稀有的鱼,它们的血也都是无色的。

  更罕见的是栖息在海底里岩石上的一种扇螅虫,它的血居然能变色,一会儿呈绿色,一会儿变成红色。

  动物的血液为什么会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颜色呢?原因是,血液的颜色是血色蛋白所含有的元素决定的。每种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各自形成了不同种类的血色蛋白,因此血液也就成了五颜六色的了。

  知识点:血液、颜色、血色蛋白

  为什么动物睡觉时姿势各不一样

  人要休息和睡觉,动物也要休息和睡觉。尽管动物睡觉的姿势各种各样,但目的都是为了自我保护而创造好的休息条件。

  鹭等水禽在休息的时候,只用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缩着,嘴夹在翅膀里,双脚轮换休息,就不觉得累了;刺猬把身体蜷成球形,只把鼻子露在外边,以防敌害袭击;海豹叠在一起睡觉,仿佛像一个活的“金字塔”,可以相互增加热量;松鼠缩着脚睡觉,把蓬松的大尾巴当作“棉被”盖住,可起保暖作用;蝙蝠将身体倒挂着,头朝下睡觉,一旦遇到敌害,便迅速振翅起飞;鱼是没有眼睑的,所以它们睁着双眼睡大觉;狗睡觉时,总把耳朵贴在前脚边的地面,如果附近发出一点声音,灵敏的耳朵会及时发出讯号,它立即被惊醒,抬起头来四处张望,查明声音发出的方向;海南坡鹿休息的时候,排成一个大圆圈,头分别向外睡觉,只留一头坡鹿值班,如发现敌害,立即鸣叫警告,以便群鹿迅速逃窜。

  龟类除有冬眠和夏眠的习性以外,在其他季节里,也有睡觉的习惯。在一次公园的“龟展”上,一位动物博物馆的科研人员曾发现过一只乌龟睡觉的情况:它闭着双眼,在龟甲的左边伸出一只左后肢。瞧乌龟的模样,虽然它是在睡觉,实际上是一副准备立即“开步,走!”的动作!

  尽管各种动物的睡觉姿势各异,但都是一种适应环境和生存的表现。

  知识点:休息、防敌、环境、生存

  为什么说动物也会有年轮

  河蚌有两片贝壳,外层是黑褐色的,上面有很多同心圆状的环纹,叫做生命线。在一般情况之下,夏季河蚌生长很快,形成的环纹宽而疏;冬季生长速度较慢,形成的环纹紧而密。一年又一年随着蚌体的逐渐长大,贝壳上慢慢留下了一圈又一圈的生长线,这就是蚌的年轮了。算一算生长线的数目,大致上就可以知晓蚌的年龄了。

  种类不同的鱼类,它们年轮的位置也不一样。例如,在鲤鱼的鳞片、鳃盖骨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它的年轮;鲫鱼的年轮是在牙齿上;黄花鱼的年轮则藏于它头中的耳石之上。耳石是类似石灰质的块状物体,磨制成薄片之后可以看到一圈又一圈的同心环,那就是年轮了。年轮不仅仅记载着鱼的年龄,而且也是鱼一生的记录。

  龟鳖则有所不同,它们的年轮记录在背甲之上。从龟鳖的背甲各盾片上同一环数一数就可以知道它的年龄了。另有一些龟鳖,在出生之时就带有固有的年轮,在计算这类龟鳖年龄时候,就要减去它的固有年轮数了。

  不仅植物和动物有年轮,人也是有年轮的。人的年轮在脑子里。由此可见,极可能所有的生物都有年轮,只不过都在其什么部位,至今还未全部了解罢了。

  知识点:河蚌、生命线、年轮、位置

  海参失去内脏后为什么不会死

  海参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类小动物,但它不像鱼儿样灵巧,能在水中快速游动。正因为如此,当它遇到敌人追击时,常常采用“丢车保帅”的分身术,那就是突然抛出自己的内脏,分散敌人的注意力,自己则乘机逃跑。说也奇怪,失去肚肠的海参并不会死去,只要以后生活安定,它又能长出新的“五脏六腑”来。

  为什么人类或高等动物发生同样的情况会失去生命,而海参却不会呢?实际上,这是一个再生能力强弱的问题。低等动物,同时也包括植物,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它们在受到创伤或失去身体的某一部分后,能够较快地愈合伤口,或者再生出失去的那部分躯体。海参属于低等动物,它能重新长出内脏,就是再生能力强的典型例子。而高等动物受到创伤后,由于再生能力较弱,一般只能愈合伤口,而无法再生出某一段肢体或某一个内脏器官。

  低等动物的再生能力之强,有时简直令人惊讶。

  海星具有强大再生能力。有人做过实验:将海星分割成几段放入水中,它的每一段居然又可以长成完整的海星。

  除此以外,蚯蚓被切断之后,通过再生能力可以使自己重新复原;螃蟹的一只眼球如果损坏了,很快又能长出一只新的眼球。更令人惊奇的是,把一种属于腔肠动物的水螅切成几小段,不仅每段都能长出一个小水螅,而且当它的头部被切开后,居然会长成一个双头的怪水螅。

  知识点:海参、再生能力、海星

  为什么打蛇要打“七寸”

  打蛇要命中要害。俗语说“打蛇打七寸”,然而也有人说“打蛇打三寸”的。尽管说法不同,但这里却有一个共同点——打蛇的致命部位。

  当动物的脊椎骨受重伤时,为脊椎骨所保护的脊髓也就会遭受严重的伤害,神经中枢和身体的其他部分的通道就被阻断。伤害越近头部,影响也就越大。要是你打在它的尾巴上,对它的生命就无影响。

  或许有人会问:“那就干脆打脊椎骨得啦!为什么要有‘三寸’、‘七寸’的说法?”原来“三寸”处的脊椎骨被打伤或打断,它就无法抬起头来咬你了;而“七寸”却是它的心脏所在,一受到致命重击,自然必死无疑。

  当然,这“三寸”、“七寸”也并不是每条蛇都一样的,因蛇的种类、大小不同而有所差异。

  蛇类中确实有不少毒蛇,著名的有五步蛇、蝮蛇、眼镜蛇、银环蛇等等,被咬后,足以使人丧命。可是有些蛇类,如火赤链、乌风蛇、黑眉锦蛇等,它们不仅无害,还能帮人捕鼠,为我们除害呢!即使是毒蛇,它也是遵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不会主动攻击人的。

  知识点:脊椎骨、三寸、七寸

  为什么说蛇毒比黄金昂贵

  毒蛇之所以让人害怕,是因为它的口腔内有毒牙,而毒牙之所以能注射蛇毒,是因为它的基部有毒腺相连。当毒蛇咬住生物体时,相关肌肉就会收缩,并挤压毒腺,使毒液流入毒牙,再通过毒牙排出。这个过程说起来复杂,做起来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而人畜一旦被毒蛇咬伤,轻则致病,重则毙命。所以,自古以来,毒蛇总是让人望而生畏。

  但是,任何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毒蛇也不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毒蛇体内的蛇毒其实有着很高的医学价值,在今天的市场上,它比黄金还要昂贵。那么,蛇毒究竟有些什么用处呢?

  首先,它是制备抗蛇毒血清的抗原。我们知道,在农村和山区,被毒蛇咬伤为普遍的现象,过去,人们总是用一些传统的草药来对付蛇伤,有时候效果不错,有时候却不甚理想,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各种蛇毒中所含的有毒成分并不相同。1896年,第一例临床使用的抗眼镜蛇毒血清问世,从那以后至今,世界上已经生产出了80多种不同种类的抗蛇毒血清,一个世纪来的实践证明,对于蛇伤,抗蛇毒血清一直是首选的特殊药物。

  其次,蛇毒还有止血与抗凝血的功能。当正常人体内凝血与抗凝血两种机制的平衡被打破时,要么出现大出血,要么形成血栓。不久前科学家发现,蝰蛇的蛇毒对各种出血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由蝮蛇的蛇毒提炼出的精氨酸酯酶,则对血栓和脑血栓带来的偏瘫、心绞痛等后遗症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另外,不同的蛇毒还会对人体的不同部位有镇痛作用;从蛇毒中分离出来的各种蛋白酶也是遗传学和医学的有效研究工具。最近,人们还对蛇毒抗癌的特殊功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效果也相当明显。

  正因为蛇毒在医学领域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它只能通过活的毒蛇获取,而一条毒蛇所含有蛇毒的数量只有很少一点,所以,蛇毒就显得特别珍贵。

  知识点:蛇毒、毒腺、抗原、抗蛇毒血清

  美洲虎为什么不是真正的虎

  虎是亚洲特产,全世界只有亚洲有这样一种动物。

  大约100年以前,世界上的虎共有8个亚种:黑海虎(已绝种)、孟加拉虎、印度支那虎、东北虎、华南虎、爪哇虎(已绝种)、苏门答腊虎和巴厘虎(已绝种)。这8个亚种的虎都分布在亚洲,其他洲都没有。

  美洲有一种著名的猫科动物,名叫美洲虎,又称美洲豹,很多人以为它是老虎家族的成员,但动物学家却不这样认为。

  美洲虎虽然与虎同属于猫科动物,名称上也有一个“虎”字,其实,它既不是虎,也不是豹,而是另外一种猛兽。由于它的身上花纹比较像豹,体形则接近于虎,而许多南美人又没有见过真正的虎和豹,于是就把它称作“美洲虎”或“美洲豹”,这两个名称便一直沿用至今。

  尽管美洲虎不是虎和豹,但在动物世界里也颇有名气,是西半球最大的猫科动物。它的体形小于虎而大于豹,体重可达130千克,凶猛程度不亚于虎、豹,而且还会爬树和游泳呢!

  知识点:美洲虎、美洲豹、猫科

  为什么北极熊不怕北极的寒冷

  北极,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面对如此寒冷的气候,许多大型动物都望而却步,但北极熊却能在那儿快快乐乐地生活。为什么北极熊不怕冷呢?

  这是因为北极熊的毛皮与众不同,它的特殊结构具有极强的保暖作用。

  我们知道,凡是体表温度高于大地温度的动物,都能够用航空红外照相机拍摄下来,而北极熊却拍摄不到!原来北极熊的体表温度和北极地区冰决的温度几乎是一样的。如果改用紫外照相机来拍摄,北极熊就会被清晰地拍下来,而且在照片上它比周围冰雪的颜色要深得多。这说明北极熊的白色毛皮能够吸收紫外光,所以才被紫外照相机清晰地拍摄下来了。

  为什么北极熊的白色毛皮能够大量吸收紫外光呢?原来,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北极熊的毛皮,会发现那一根根白毛好像一根根空心管子,毛内不含有任何色素体。平常看上去它之所以为白色,是因为毛管内表面比较粗糙的缘故,就像透明的雪花落在地上显出白颜色一样。再进一步观察,发现这种毛管能够使紫外光沿着芯部通过,就像一根根畅通无阻的紫外光导管一样。这就是说,北极熊能够把照射在它身上的阳光,包括紫外光,几乎全部吸收进来增加自己的体内温度。北极熊有又长、又厚、又密的毛,加上能充分吸收阳光,所以它就不怕北极地区的严寒,它的毛皮也就成了世界上最保暖的毛皮之一。

  知识点:北极熊、毛皮、保暖、空心管

  为什么蝙蝠被称做“活雷达”

  夏天,当夜暮降临时,你常会看到在屋边或庭院里一些身似老鼠但能飞行的动物,它一边飞,一边吱吱在叫。真奇怪,它不是鸟,也不是老鼠,而是一种惟一生有翅膀的兽类动物——蝙蝠。也有人俗称它为“飞鼠”。更使你感到奇怪的是,它在黑夜追捕昆虫的急速飞行中,能准确地猎获小虫,灵敏地绕过空中各种障碍物。即使在屋里或森林里飞行,也不会碰壁撞树,依然安然无事。

  也许你会问,蝙蝠为什么有这么机灵的飞行特技呢?对此,生物工作者做过的试验证明,蝙蝠高超的飞行和追捕飞虫的本领,原因不在于它的眼睛和鼻子,而是与它的耳朵和嘴所起的作用有关。对此,生物工作者用测量超声波的电子仪器试验后发现,蝙蝠是用超声波定位“导航”的。也就是说,是由于声音帮助蝙蝠辨认方向,帮助它捕猎小虫。

  蝙蝠发出的超声波是由它的喉部产生的,再通过口发射出去。当遇到虫子或障碍物时,超声波便被反射回来,蝙蝠的耳朵接收到这些回波的信号后,就能很快判定物体的方位、距离。是食物就捕捉,是障碍就躲避。科学家常把蝙蝠的这种探测目标的方式,叫做“回声定位”。

  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很强。它追捕飞虫的灵活性和准确性非常惊人,它在1分钟内平均捕猎飞虫14只。还有,蝙蝠回声定位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也很强,在干扰噪声比它原发出的超声波强100倍时,它依然有效地工作。由此,人们可仿制出雷达和雷达的抗干扰装置。

  原来,蝙蝠是凭着那高度灵活、精确的回声探测器,在夜空中探路、觅食,难怪人们称它是“活雷达”,一点也不夸张。

  知识点:翅膀、动物、飞行、超声波定位、抗干扰

  为什么丹顶鹤在我国古代是长寿的象征

  丹顶鹤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仙鹤。它全身羽毛大部分是白色,只在头顶裸露出朱红色的皮肤,像个肉冠,衬托着全身的白羽毛,显得格外鲜明,所以称丹顶鹤。

  丹顶鹤的寿命可达五六十年,这在鸟类世界中算是较长寿的。所以我国古代的诗词字画中常有“松鹤延年”图与题字,借以保持达祝君长寿的心意。丹顶鹤的颈特别长,气管在胸骨间发生了盘曲,好像喇叭的构造一样,因此鹤的鸣叫声十分响亮。

  丹顶鹤是候鸟。每年四五月迁往我国东北开始繁殖。雄鸟围绕着雌鸟,一边展开翅膀,一边纵声高唱。丹顶鹤在鸟类世界中,一直以雌雄鹤彼此终身相伴而闻名。

  丹顶鹤较为稀少罕见,体形、姿态优美舒展,叫声清脆响亮,因此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人十分喜爱它,用它作为象征长寿的珍品,吟(yín)诗、作赋(fù)和绘画互相赠送。

  知识点:仙鹤、白鸟、朱红、候鸟

  为什么非洲猎豹善于奔跑

  非洲猎豹是食肉目猫科动物,生活于干旱、开阔的非洲大草原上,是动物世界的奔跑之王。

  非洲猎豹身高约76厘米左右,体重在40-50千克之间。外形大体像豹,但比豹稍小,毛色浅黄杂有小黑斑点,头部和躯体有点像猫,四肢像狗,尾巴粗长超过体长,叫声像美洲豹,但也会“唧(ji)唧”地像鸟叫。

  羚羊是非洲猎豹最爱吃的美味,奔跑速度相当快,而非洲猎豹的奔跑速度更是惊人,尤其是起跑速度快。从静止到100米,仅需3秒钟时间,比我们人类的世界短跑冠军快三倍还不止呢。当它追击羚羊时,会使出全部力气,在短距离内时速即可达到120千米,远远超过善于奔跑的非洲羚羊和斑马,就连高速行驶的普通汽车也没它快。非洲猎豹在急速飞奔时,姿态极为优美,前后肢各自向不同方向伸展,整个身躯几乎连成一线,犹如空中的一个“一”字。

  那么非洲猎豹为什么善于奔跑呢?首先是它的高度流线型体形,在奔跑时可以大大减少空气的阻力;其次是它具有强大有力的四肢、强壮的平衡尾巴,脚爪伸展能稳固地紧抓地面,就促使它能快速奔跑;第三是它有一个有力的心脏、特大的肺部,粗壮的动脉,在短时间内提供足够的氧气,从生理机能上保证它能疾速奔跑。这些都是非洲猎豹能成为动物奔跑冠军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结构。

  知识点:草原、奔跑、起跑、体形、尾巴、氧气

  为什么狐和狸是两种不同的动物

  在一些民间故事里,常会出现狐狸这种动物,甚至有“狐狸迷人”的说法。其实,狐和狸是两种不同的动物。

  狐有白狐、赤狐、沙狐等,它们嘴尖耳朵大,腿短身体长,拖着一条长长的大尾巴。白狐(亦称北极狐)体形较小,耳短而圆,吻很尖,两颊的后部生着长毛,适宜于在冰雪上行走,分布于亚、欧、北美三洲最北部的北极圈内外。冬天白狐的毛纯白,仅在无毛的鼻子和尾端呈黑色;从春季至夏季,毛色随气温升高而逐渐变为青灰色,因此白狐又称为“青狐”。沙狐的毛呈淡棕色到暗棕色,体长50-60厘米,生活在草原及半荒地区。它昼伏夜出,主食鼠类和兔,夏季还常吃鸟类和鸟蛋;分布于我国内蒙古、河北及西北地区,以及俄罗斯、伊朗等。狐的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行动敏捷,所以给人一种“狡猾”的印象。

  狸,又叫貉,亦称“狗獾”。它外貌有点像狐,但体型比狐短,身体肥胖,两只耳朵和嘴巴较小,尾巴蓬松。狸行动不及狐灵活,活动范围较窄,但能爬树。主食鱼、鼠、蛙、野果、杂草等,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俄罗斯。

  狐和狸都是食肉性动物,是鼠类的天敌。它们的皮毛,都是名贵的裘皮原料。

  知识点:体形、耳、腿、尾巴、行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綦江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綦江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綦江在线-让世界了解重庆綦江区

綦江在线-今日綦江新闻门户

| 浙ICP备05082053号-1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