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

为什么历代帝王要巡狩 为什么中国古代帝王要到泰山去封禅

奇闻 11-22

 为什么历代帝王要巡狩 为什么中国古代帝王要到泰山去封禅

  在古代,帝王离开京城,到各地巡行视察州郡长官所守的地方,叫做“巡狩”(又写作“巡守”),又叫“巡幸”,或单称“巡”或“幸”。历代皇帝出巡时往往声势很大,随从人马众多。皇帝坐着叫做“銮舆”的轿子,或乘着叫做銮驾的马车,总有一大批扛着黄罗伞、日月旗、龙凤旗的仪仗队前呼后拥。当然还有许多将卒保卫着。所到之处,老百姓都要回避,官员们都要迎接。皇帝巡守到地方上,地方官要给他们建造豪华舒适的宫院给他们住宿,这种皇帝临时住宿的宫院被称为“行宫”,也称“离宫”、“行殿”。现在南京市的大行宫,就是因为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时在这里住过而得名的。

  上古的时候,皇帝每五年巡守一次,视察诸侯所守的地方。我国最早的一部上古历史文件汇编——《尚书》中,有一篇《尧典》,其中就记载着舜帝在某年二月往东方巡守的事。据说,君主巡守地方主要是考察官吏的好坏,了解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如果历代帝王真正能这样做,那当然是件好事。可是,历史上能有几个皇帝能这样做呢?即使是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他们也大都是名为巡狩,实为宣扬自己的功德和威力,巩固他们的统治,或者给人施行一点小恩小惠,博取仁义的美名,笼络民心。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陕西大旱,唐高宗出巡,下令他经过的州县不要差派百姓服役,不要修路造桥,不要建造行宫,他一路上都在驿站里住宿,也不要地方官员迎送进献。类似这样的皇帝巡狩,曾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清朝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也多次南巡,他们主要是想笼络人才。因为清朝皇帝是满族人,当时汉族人反抗心很强烈,所以他们巡守的主要目的是探察汉族知识分子的反叛活动。可见封建皇帝想通过巡守笼络人心,取得人民爱载,是比较难的。

  有为之君在历史上是很少的,更多的是昏庸腐朽、奢侈淫乐的皇帝,他们名义上说出去巡狩,实际上却是到各地恣意游乐,掠夺财物,扰害人民。

  在古代典籍和一些文学作品中,常常把皇帝的出奔逃难也说成“巡狩”、“巡幸”。如唐朝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逃奔成都,李白就写了《上皇西巡南京歌》(当时肃宗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称成都为南京)。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东侵长安,代宗逃到陕县,史书上就记载说:“代宗幸陕。”这里说的“巡”、“幸”,都是为了替皇帝遮盖的避讳说法,与正常的巡狩是两回事,读古书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混为一谈。

  知识点:巡狩、威力、统治、笼络

  为什么古代大臣还有公、侯、伯、子、男的称号

  古代的高官大臣,除了官职的名称和品位等级以外,皇帝还按照他们功劳的大小授给爵位,作为恩宠。古代典籍中经常出现的公、侯、伯、子、男、等名称,这就是爵位,还有食邑几百户等名称,这就是按爵位等级给予的特殊待遇。它们与官职没有关系。

  早在西周的时候,实行分封制,就规定了爵位有五级: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爵位是世袭的。当时,诸侯有封国,公爵称公国,侯爵有侯国,在封国内,世代掌握统治大权,只是定期向周天子朝贡述职,承担出军赋与兵役的义务。诸侯又分赐他所属的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大小也按爵位等级而定,这叫做“采邑”,或称“采地”。卿、大夫在采邑内享有统治权利,并对诸侯承担义务。

  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规定以军功授爵,共有二十级爵位:1.公士;2.上造;3.簪袅;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庶长;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这二十个爵位中,1到4级相当于士;5到9级相当于大夫。10到18级相当于卿;最后两级相当于诸侯。其中有的原是官职名称,如“庶长”原是春秋时秦国掌军政大权的官职;“上大造”原是战国初期秦国的最高官职,又叫“大良造”;但定为爵位名称后,就只是荣誉称号,不再是实际职官名称了。当时这些爵位是没有采邑的。

  秦汉时代实行郡县制。只是汉代初期仍有部分封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以后,就全部实行郡县制了。汉代的封爵只有王、侯两级。皇帝的子、弟封王;异姓的功臣封侯,通称列侯。封了王、侯,就有了封地,但与周地大小区分者不同,汉代受封爵者既没有封地内统治的权利,食禄也改为以征收封地内民户的赋税拔充,按民户多少计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綦江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綦江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綦江在线-让世界了解重庆綦江区

綦江在线-今日綦江新闻门户

| 浙ICP备05082053号-1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