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在线阅读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是谁写的

文学 06-06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在线阅读 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是谁写的

  本书的主题是关于个体动机、行为(或微观动机)与其所带来的总体结果(或宏观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不仅探讨个体行为所导致的令人惊奇的宏观结果,也讨论宏观结果中所蕴涵的个体动机或行为,以及是否可能从观察到的宏观行为中推论出微观动机。谢林教授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的、简单易懂的例子说明了当总体行为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简单累加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社会成员为何对他们的单独行动所产生的集体后果视而不见,以及为何从群体现象中推导个人意愿的尝试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在书中他还建立了一些既不太艰深又并非显而易见的模型,以及一些基本的分析系统,并将这些模型和分析系统应用于解决类似于由种族、性别、年龄和收入所引起的社会分隔问题上。

  作者简介

  托马斯•C•谢林(Thomas C. Schelling),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卢修斯•N•李特尔(Lucius N. Littauer)政治经济学教授。获加州伯克利大学学士学位,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其著作有《国际经济学》,《冲突的策略》,以及《武器及其影响》。1977年他获得了政治经济学弗兰克•E•塞德曼(Frank E. Seidman)杰出贡献奖。

  第1章 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

  目的性行为

  市场行为

  均衡分析

  交换和其他交易行为

  人为市场和局部市场

  互动行为

  第2章 抢凳子游戏中必要的数学分析

  概念的定义

  两类群体的匹配

  两类群体的分布率

  成长的动态学

  加速原理

  在分配中的地位

  排队等候和循环运输系统

  漏损和衰退系统

  模式和结构

  第3章 自动调温器、次品以及其他类似模型集合

  社会科学中的模型

  临界密度、倾斜以及次品

  临界质量图解

  公地

  自我实现及其他预期

  自我约束的传统习俗

  社会契约

  第4章 分类与融合:种族与性别

  个体激励和集体性的结果

  一些数量限制

  分离的机制

  分类和争先恐后

  一个自我形成的邻里模式

  连锁反应

  这是“分隔”状态吗?

  有界邻里模式

  关于“容忍度”分布的描述

  “容忍度”数据的图形转换

  位移的动力

  另外一些容忍度安排

  另外一组数据

  种族融合论者的偏好

  政策和工具

  第5章 分类与融合:年龄与收入

  分类与融合的模型

  离散的与连续的变量

  离散的与连续的行动

  限制性恒等式

  开放式模型

  封闭式模型

  封闭模式中的其他偏好

  稍微更为一般的公式

  第三个房间

  分离或不分离的最优性

  建模的需要

  几个应用

  其他的一些“分类变量”

  模型的结构

  市场上的类比

  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的改变

  协调性变量

  第6章 选择孩子们的基因

  选择的菜单

  选择的技术

  性别选择的特异性

  选择孩子们的性别

  选择其他特征

  选择后代的一些人口学后果

  选择后代在文化方面的一些后果

  预测,还是猜测?

  与传统优生学的对比

  一些动机性的或者人口学意义上的结构

  为谁而选择?

  拥有选择的后果

  第7章 曲棍球头盔、夏令时以及其他二元选择

  知识和观察

  囚徒困境

  概念的扩展

  重要参数

  一些不同的结构

  交叉曲线

  有条件的外部性

  公地

  双重均衡

  作为不完整双重均衡的MPD

  曲线弯曲度

  一致性

  互补性

  充足性

  概要总结

  索引

  假设有一个人群,他们的年龄均匀分布在0到100之间。同样,假设在同一楼层有两个房间——我们可以设想它们为同一楼层的两个餐厅,而且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进入他所选择的房间,并可转换到年龄中间值跟他/她的偏好更接近的房间内……下面,我们可以尝试给出有关这些人的不同偏好结构: (1)每个人都更愿意待在平均年龄和他自己年龄最接近的房间内 稍作思考,我们就可以得出,任何稳定的分隔必须是以年龄为基础的,在一个房间内的所有人都在这个年龄之上,而在另外一个房间内的所有人都小于这个年龄

  从个体行为到对群体行为的预测,有两种情况:一个是简单的外推,集体仅仅是个人的外延;一个是个人的行为依赖其他人的选择(这些行为通常是相互影响的),或者是受其所处环境的限制,这种结果通常不容易被预测。谢林对第二种情况着墨较多,并对这种结果评价格外在意:不是简单的行为选择结果,而是社会以什么样的安排才能去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满足大多数人,甚至所有人的需要。谢林用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说明生活场景中司空见惯的社会活动,提示我们思考:真的就那么司空见惯吗?有什么力量的推动?

  这种活动是如大家所愿吗?谢林对经济系统的运转无疑是十分深刻的,比如经济系统具有陷阱的某些特征(p.20),运行良好的自由市场是复杂的自愿交换可转让商品的一种特殊情况,而人们同样可以通过法律和制度创新,模仿市场建立起一套管理系统(pp.21-22)。除了第一章概念部分剖析基本概念上很受用外,之后章节的更像是思维训练,烧脑,不易读。“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突破个体视野的局限,去理解这个世界运行的逻辑。

  如同诺贝尔奖一贯的作风一样,奥曼和谢林获得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旨在表彰他们年轻时候的贡献。只不过谢林自称是个“不安分的经济学家(errant economist)”,他的思想遍地开花,所以也有人把他称为“百科全书式”的经济学家。我可以列出一些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同行对他的赞叹。例如托宾回忆谢林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就比老师深刻;萨谬尔森也认为“时间磨不平他的创造力,他的路数总是变幻无穷”;斯宾塞则说他关于信号博弈和市场细分的灵感来自于谢林,因为谢林曾经跟斯宾塞讨论过为什么沙滩上总是晒太阳的美女是一堆,冲浪的是一堆,而游泳的是另一堆?

  这个“为什么人以群分”的简单问题,真是谢林毕生工作的出发点。虽然说路数变幻莫测,但是谢林同大多数哈佛毕业的经济学家一样,总有一把经济学的手术刀,用来剖析这个复杂的真实世界。而这本《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谢林著,李天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则是这种剖析的典范之作。早在1971年的时候,这本书的思想就已经在谢林的论文《分隔的动态模型》中出现了,这篇文章其实就是要讨论为什么沙滩上晒太阳的美女要扎成堆,进而从小事推广到城市、区域与种族隔离的一般模式。以小见大,发人深省。

  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经建言其他经济学家,将他们的数学理论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阐述。经济学家们往往忽略了马歇尔的建议,但是谢林却身体力行。在《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一书中,表现尤其明显。这本书着重要解答的问题是:出于一个想法的个人行为,怎么会“突然”变成了宏观上显著行动?

  传统上,宏观经济学缺乏微观基础,已经被无数经济学家诟病,他们也在不断拓展研究,试图弥补这一缺陷,进而建构经济学整个体系的大厦。而谢林无疑为这项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宏观上的经济总量或者总体的经济行为抹杀了单个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谢林认为如果忽视了这些联系,那么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个司机看路边的交通事故会造成大规模的阻塞?为什么特定的货币需求行为的集聚会引发金融危机?为什么一个民族会集结成一个国家?这些问题是纯粹的宏观经济学无法解释的。当然,谢林似乎也没有看到新政治经济学的进展,如果他意识到博弈论已经被吸收到新政治经济学里面,并且看到布坎南以及迪克西特等人的贡献,我想他会很乐意修正他的看法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谢林的贡献早就足以彪炳史册。以至于不少人认为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首次颁发给博弈论的时候,谢林就应该当之无愧地获奖。不过尽管迟了11年,谢林还是获得了应有的荣誉。然而按照目前博弈论的进展来看,谢林说的无非是已经成为共识的话而已,而当时能想到宏观的“集聚”行为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多人囚徒困境的非合作博弈均衡解,却是了不起的贡献了。囚徒困境是说两人博弈会陷入非合作均衡,尽管合作的收益对双方而言更好。但是当两个人扩张到更多人的时候,决策主体会进行结盟联合,相互合作优于每次选择非合作的策略。因此,当人们预期合作有较大收益,那么人们就会预测他人也会合作,也就是联盟,这个时候联盟就会迅速扩展。

  这时就会“突然”出现宏观上的显著行动。谢林对种族隔离的研究为解释冷战思维奠定了理论框架,现在回过头去看看谢林是怎么想到这个理论的,似乎是合适的选择。这一切始于谢林在一次长途飞行中的乱涂乱写,他在纸上随意地画着加号和零,试图发现当一个人想避免种族隔离时会发生什么。“用铅笔和纸来做是很困难的……很多时候你必须用橡皮擦。”谢林不无风趣地说。回到家后,他和他12岁的儿子围着棋盘坐了下来,并以硬币的“偏好”(分为铜和锌两种)作为简单规则开始了游戏。例如,完全被铜硬币包围的锌硬币,将转移至与锌硬币相邻的空白方格。每一步都会引发下一步,直到棋盘完全被划分成一半铜硬币,一半锌硬币。通过这个游戏,谢林得出了重要结论:“一个微小的偏好——社区里不要有太多不像你的人,或甚至仅仅是因为偏好社区里要有些像你的人……就可能导致极端的平衡,结果看上去就非常像极端的隔离。”

  谢林正是通过这样深入浅出的例子来阐释博弈论的深刻思想,经济学的智慧不仅在模型和推导中,也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中。而在经济学界,谢林也被认为是“马歇尔文风”的继承者,被誉为“最容易读的经济学家”之一,所以读谢林的书,就像听谢林讲故事。当然有些人讲故事比较差,反而不能很好表达故事蕴涵的意味,而对于谢林来说,则完全没有这种顾虑。也许是因为对隔离的研究,谢林曾参加马歇尔计划,并长期担任政府顾问,因此要对并不聪明的领导人说清楚复杂的博弈论,讲故事无疑是非常好的选择。

  因此在《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中,尽管有理论探讨,但谢林的阐述绝对不枯燥无趣,相反谢林的故事引人入胜,通过一个个故事层层推进其逻辑,让人不忍释卷。例如谢林用哈佛业余俱乐部的兴衰来刻画“集体行动的悖论”,用鸡尾酒会上的“扎堆”来类比种族和阶层的隔离,一下子使经济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因此不管是对于经济学者而言,还是对于爱好者来说,如果你想快速了解平日以复杂的数学面貌出现的“博弈论”,这本《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显然是不错的选择。

  托马斯·谢林,《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李天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綦江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綦江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綦江在线-让世界了解重庆綦江区

綦江在线-今日綦江新闻门户

| 浙ICP备05082053号-1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