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什么是人性 关于人性问题的新探索

文学 01-01

  儒家人性理论的得失

  人性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大问题, 也是儒学中的一个大问题。有趣的是, 作为儒学创始 人的孔子却很少谈论人性问题。他曾说过,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 肯定人的天

  性是十分相近的, 后来产生差异, 是因为学习的东西不同。在孔子之后, 思想家告子倡“性无 善无恶说”,他说: “性犹湍水也, 决诸东方则东流, 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 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告子) 孟子在驳斥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说”时提出了“性善 说”,后来的荀子在驳斥孟子的“性善说”时又提出了“性恶说”,在人性问题的探索上, 形成了 一条引人注目的思考路线。与此不同的是, 战国时期的儒学家世硕提出了“性有善有恶说”。 这样, 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性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孟子的“性善 说”和荀子的“性恶说”。

  孟子对告子的人性论提出了如下的挑战: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乎上下乎? 人性之善 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 在孟子看来, 人性向善就像水向 下流一样确定无疑。他进而发挥自己的思想道: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恻隐之心, 仁也; 羞恶之心, 义也; 恭敬之心, 礼也; 是非之心, 智也。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 这些论述 告诉我们: 第一, 仁义礼智作为善端“人皆有之”, 也就是说, 所有人的天性无例外地都是善 的; 第二, 善端在人性中固已有之, “非由外铄我也”;第三, 善是人的自然倾向,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这样看来, 作恶反而是反自然的。但孟子在其他场合又说, “人之所以异于禽 兽者几希”。( 孟《子》离娄) 如果按照他的性善说, 那应该推论出, 禽兽的本性也是善的。不然, “几希”又是什么意思呢? 众所周知, 俄国学者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就告诉我们, 禽兽中存 在着大量互助互爱的现象。

  但在这里, 孟子显然是把禽兽作为恶的化身与人对立起来的, 请 看他下面的论述: “人之有道也, 饱食暖衣, 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 这里 存在着两个矛盾之处: 第一, 如果禽兽是恶的化身, 而人与其差异“几希”,那孟子坚持的就应 该是性恶说, 而不是性善说; 第二, “无教, 则近于禽兽”,“教”即是“从外铄我”,这与上面说的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正好是对立的。在另一处, 孟子在举了孺子入井的例子后, 又发挥道: “由是观之, 无恻隐之心, 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 非 人也。”( 孟《子》公孙丑) 朱子注云: “言人若无此, 则不得谓之人, 所以明其必有也。”孟子和 朱子的意思似乎是: 如果有些人缺乏四端, 也就不是人, 而是“非人”。但如果承认有缺乏四端 的人存在的话, 又与前面说的四端“人皆有之”发生冲突。

  荀子看到了孟子性善说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凡性者天之就也, 不可学 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 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荀《子》性恶) 在荀子看来, 仁义礼智并 不是天生就有的善端, 它们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获得的。为此, 荀子提出了性恶说: “人 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 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疾恶也, 顺 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 有好声色焉, 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 人之性, 顺人之情, 必出于争夺, 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 礼义之道, 然后 出辞让, 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性恶) 荀子主张把“性”“伪”区分开来, 但他自己也犯了 同样的错误。诚然, 人的天性中包含着食色方面的自然欲望, 但只要这种自然欲望没有超出 人们置身于其中的一定的文化所许可的度, 我们能说它是“恶”的吗? 更何况, “好利”、“疾 恶”、“好声色”云云, 也已有后天的东西渗入其中, 而“恶”的概念与“善”的概念一样, 也都是 后天的, 怎么能够把它与自然的人性联系在一起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綦江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綦江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綦江在线-让世界了解重庆綦江区

綦江在线-今日綦江新闻门户

| 浙ICP备05082053号-1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