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

为什么元谋人是中国最早的人类 为什么皇帝的坟墓称“陵”

奇闻 11-22

  官印是官员的身分和职权的凭证,所以千万不能丢失;丢掉官印也就是丢掉官职。古代的玺印,底部是四方的,刻着篆文,上面是龙头或虎头的印纽,印纽上有个孔,系上丝带子,这带子叫绶,所以皇帝的玉玺又叫玺绶,官员的金(铜)印又叫印绶。古代官员上任或出外巡视时,常怕把官印丢掉,总是把官印藏在怀里,把绶带结在腰上,所以《史记·范睢列传》说:“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腰)”,大概那时丞相等大官的印是黄金刻制的,绶带是紫色的。古代的官员如果调任免职或犯罪撤职时,就要把官印交出来。所以一颗小小的官印,关系却十分重大,非同小可。

  皇帝的玉玺和玺书作用可更大了。掌管玉玺和玺书的人,有时可以决定国家的命运。公元210年,秦始皇执政的三十七年,在出外巡守的路上他患了重病,临死前就写了玺书给他的长子扶苏,命令当时在北边监军的扶苏赶快到咸阳来料理后事,继承皇位。但玺书还没有发出,他就在沙丘(今河北平乡)死去了。他的近臣赵高,这时跟在秦始皇的身边,掌管车马,兼管玺印文书等事,过去曾经是秦始皇第十八子胡亥的法律教师。秦始皇一死,赵高就串通胡亥,胁迫丞相李斯,一起伪造秦始皇的玺书,立胡亥为太子,另外假造一封玺书,给扶苏和将军蒙恬加上诽谤、不忠的罪名,派人拿了假玺书去北边逼扶苏自杀,同时收捕蒙恬。等他们回到咸阳后,才公布秦始皇的死讯,把胡亥立为秦二世皇帝。这说明玺书代表了皇帝的命令,权力极大。

  秦汉以后,在整个封建社会里,皇帝的大印都看作是最高权威,文人在诗文中常把玉玺作为国家的代表。如李商隐写的讽刺隋炀帝游乐而亡国的《隋宫》诗说:“玉玺不缘(因为)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意思是说,如果不是因为国家政权被唐高祖李渊夺了去,隋炀帝玩乐的帆船一定会走遍天涯海角。这里的玉玺,就是代指国家。皇帝的这种玉玺又叫御玺,清朝乾隆皇帝组织一批人编写了一部中国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现在国内还保存着好几部,里面每本书上都盖着乾隆御玺的大印,表示这部书是皇帝亲自组织人主编的,有着最大的权威性。

  知识点:官印、玉玺、玺书、玺节

  为什么荆轲刺秦王时卫兵不上殿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荆轲在殿上追赶秦王,秦王环着殿柱而跑,在殿上的侍从官员手里都没有兵器,只能徒手与荆轲搏斗;而宿卫兵都拿着兵器站在殿下,不能上殿。最后是秦王自己拔剑杀了荆轲。那么,为什么兵士不能上殿杀荆轲呢?这是因为朝仪规定的。

  早在周朝的时候,为了显示天子的威仪,就制订了一整套朝见天子的礼仪。诸侯、卿大夫等都各按贵贱等级站列,进退升降,都有仪法规定。等诸侯、大夫等站好的位置,天子才出殿南面视朝,诸侯依次北面朝贺,跟周天子同姓的诸侯要在西阶北上,异姓的诸侯要在东阶北上。这时,火把齐明,满殿红光,称为庭燎。太乐鼓吹,环佩锵锵,很热闹,但又十分森严。殿门外要肃静,殿堂内也不能随便走动和谈话。至于各人戴什么帽子,穿什么衣服,诸侯如何进贡礼品,天子如何赏赐车服酒食,都有详细规定。周王朝制订这样的朝仪,目的是为了强化上下尊卑的等级和礼法,显示天子的权威。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也搬用这一套仪法。各诸侯国之间会盟,也称“会同”。如孔子的学生公西华曾说:他希望做个诸侯国的小相(傧相),在诸侯会同时负责赞礼和司仪。当时,各诸侯国的大夫和臣僚拜见诸侯时也要讲究朝仪。如上殿朝见,先要在朝房脱去鞋子,解下刀剑;上殿后要低头快步走上前去,不能大摇大摆地慢慢走。凡是“入朝不趋(快步走)”、“剑履(鞋)上殿”、“谒赞不名(不经赞礼官报名)”等等,都是“大不敬”的犯罪行为。《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里说:赵国大夫触龙,脚上患病,只能慢走,但上殿朝见赵太后(赵孝成王的母亲)时,也只能“徐趋(较慢的快步走)”,而且以此作为话题,到了太后面前要表示谢罪。当时的秦国也规定:群臣上殿,不能带任何兵器;殿下的卫兵不经许可不能上殿。所以,当荆轲谋刺秦王时,秦王急得绕着庭柱奔跑,群臣只得徒手搏击,因为当时情况突然紧急,来不及下诏叫卫兵上殿。最后有左右的人提醒秦王:从背上拔剑来刺杀荆轲。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奇迹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奇迹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奇迹在线-让世界充满爱

奇迹在线-独居一格的资讯门户网

| 浙ICP备05082053号-1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