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綦江

扶欢场镇的前世今生,不看不知道

綦江 03-04

  扶欢,古称扶化,因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美,故有“扶坝”之美称。发源于万盛区青年乡板辽村的溱溪河,自东向西,穿过扶欢场镇。溱溪河两岸风光旖旎,在扶欢镇境内有佛望城、仙女洞、石鼓洞、高滩岩四大瀑布。千百年来,溱溪河像母亲一样无私地抚育着流域两岸的人们。

  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期,扶欢地名叫扶化场,当时的扶化场远离溱溪河,只是东西走向的一窄小街。唐武德二年(公元 619 年),朝廷在此设置扶化县治后,场上居民日渐增多,街道拓宽变长,场镇日渐热闹起来。唐贞观十一年又在此设置溱州治,场上商铺不断增多,商贸更加繁荣。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扶化场商贸呈现繁荣景象。但由于扶化场远离溱溪河,水源缺少,场镇上人畜饮水困难。

  为了解决场镇饮水问题,扶欢人罗泮真父子向官府建议搬迁场镇到溱溪河畔的石佛岗。他率先将自己在溱溪河边的良田捐出,还动员一些富豪捐地捐款。他们的建议得到了官府的支持和地方乡绅、商贾的响应。经过十余年的修建,乾隆三十八年(公元 1773 年),溱溪河边的石佛新场初具规模,宽敞的街道上就有 120 余间商铺。

  万寿场开场营业后,在溱溪河边罗盐井和三崇岩修建了两个取水码头,解决了场镇用水问题。随后,为了市镇安全,又修起了城墙和寨门。

  清朝光绪以后,外寇入侵,军阀混战,匪患成灾,导致万寿场经济萧条,发展缓慢。民国 17 年(公元 1928 年),万寿场更名为扶欢场。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扶欢场的经济发展如雨后春笋,綦江个体经济和集市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扶欢场旧貌换新颜,增添了宜春路、高滩岩路、溱溪路、龙凤新区大道等街道,新建起了农贸市场和工贸市场,商铺增加到300 多家,摊位上千个,场镇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据史料记载,古代溱溪河上有三元桥、魁星桥、崇恩桥、溱溪桥、罗汉桥 5 座桥,其中,罗汉桥又称万寿桥,该桥始建于道光十一年(公元 1831 年),由扶欢人罗典捐资建设,当时是一座石木结构的廊桥,取名:罗汉桥,因为桥在万寿场上,当地人又习惯称万寿桥。该桥横跨溱溪河,是连接扶欢镇南北的交通要道。

  清代道光二十九年(公元 1849 年)4 月 14 日,溱溪河突发大水,罗汉桥被冲垮,平时人们往来能踩跳石蹬过河,但到了夏季丰水期,溱溪河涨水,人们就只能隔河相望。

  直到咸丰三年(公元 1853 年)8 月,在外经商的扶欢人犹太聪,重返故里,出资重新建罗汉桥。据说,罗汉桥竣工剪彩这天,万寿场上有一对新人结婚,犹太聪请新娘下轿,同新郎一起上桥,一位教书先生随口吟诵:“新桥新娘踩,一踩一步娇,新娘踩新桥,新桥万年牢。”犹太聪来了灵感,当场宣布将罗汉桥改名:新桥。新桥意味着众乡亲和睦相处,生活美满幸福。

  新桥见证了扶欢镇的历史变迁。如今,古老的新桥仍然保留着150年前的结构。新桥两岸绿树成荫,枝繁叶的黄桷树南北辉映,是溱溪河上保存的最完整的一座古石桥。

  漫步新桥上,抚摸粗糙的石材护栏,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在桥上,我们感受到的是溱溪河带来的幸福美好生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奇迹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奇迹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奇迹在线-让世界充满爱

奇迹在线-独居一格的资讯门户网

| 浙ICP备05082053号-1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