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 进一步研究部署开学复课疫情防控工作
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 进一步研究部署开学复课疫情防控工作
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进一步研究部署开学复课疫情防控工作
陈敏尔主持并讲话 唐良智出席
重庆日报讯 (记者 杨帆 张珺)5月8日,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市委书记、领导小组组长陈敏尔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6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有针对性地加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举措,持续用力抓好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开学复课顺利有序、万无一失。
市委副书记、市长、领导小组组长唐良智,领导小组副组长张鸣、刘强、王赋、屈谦出席。
会议进一步分析研判我市疫情防控形势,听取开学复课疫情防控等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有关工作。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进一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我市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态势不断巩固,生产生活正常秩序加快恢复。但也要清醒看到,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国内个别地区出现聚集性疫情,疫情还有很大不确定性。要毫不懈怠抓好各项工作,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有针对性地抓好重点部位、重点人群防控,加快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引导群众做好个人防护,决不能前功尽弃。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针对暴露出的问题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理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能力,健全重大疫情、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救治体系。要创新爱国卫生运动方式方法,带动复商复市,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
会议强调,学校开学复课涉及千家万户,牵动着全社会的心,一点都不能马虎大意。全市上下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始终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更加细而又细、慎而又慎做好各方面工作,确保每所学校开学复课平稳有序。责任落实要更加严格,各级党委政府要担负起属地责任,教育和卫生健康部门要履行好属事责任,各类学校要扛起主体责任,家长要尽到监护责任,共同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健康监测要更加精准,用好“健康码”等大数据智能化手段,动态掌握学生和教职工健康状况,坚决阻断校园疫情风险传播渠道。日常防控要更加扎实,坚持关口前移,抓好全环节管理,落实和完善体温监测、佩戴口罩、错峰错时上下课、防暑降温等措施,严格规范教学、住宿、就餐管理,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有效处置。校园安全要更加到位,抓好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排查整治,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严防发生次生事故。物资保障要更加充裕,备足备齐口罩、洗手液、体温检测设备等防疫物品,夯实学校常态化疫情防控物资基础。宣传引导要更加有效,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晒亮点丨两江新区高标准建设协同创新区
5月8日,在明月湖与明月山相映的湖光山色之中,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记者 张锦辉 摄
4月27日,两江协同创新区明月湖上,由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清洁船,圆满完成了自己的“首秀”。
而这,只是两江协同创新区众多智能化场景应用的一个缩影。
5月8日,重庆日报记者在两江协同创新区采访时看到,这里正致力于将科技与产业、人才、生活场景、山水林田湖草保护融为一体,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已聚集2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
为抗击疫情研发“黑科技”
今年2月,由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研发的一款可见光催化杀菌消毒产品投入应用,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于2019年4月落户两江协同创新区。根据落户协议,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将打造以精密光谱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产学研合作平台,而这款可见光催化杀菌消毒产品,正是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落户后的重要成果。
武汉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去年7月签约落户两江协同创新区,研究院签约企业数传集团于今年1月联合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出版社研发出了智能阅读机器人“RAYS小睿”。
“RAYS小睿”非常聪明,熟读学习类、社科类、文学类等图书和期刊等内容,同时支持音频、视频、电子书等多种呈现形式,满足了人们疫情期间,在家“充电”的需求。
截至今年4月底,两江协同创新区已经吸引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2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落户。疫情期间,这些高校及科研院所发挥研发技术优势,加强抗击疫情的科技研发及产品推广。
有关统计显示,落户两江协同创新区后,华东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4所高校共计完成申报科技攻关项目12个,涉及应急杀菌消毒设施及高效消毒通道、高灵敏新冠病毒(SARS-CoV-2)检测试剂盒研制、智能人体外表面消毒门柜等产品和解决方案。
促成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除了支持抗击疫情,两江协同创新区还将促成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重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比如,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除了研发无人驾驶清洁船,还看准两江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机遇,准备在航空航天、新型材料方面下功夫,向落户新区的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项目,以及民营火箭企业零壹空间寻求合作。
而同济大学重庆研究院策划了两条高端装备产业链,该院执行院长唐剑晖表示,一条是整合重庆风电装备制造和船舶制造优势,探索“海上风电-风电制氢-氢能源船舶”项目研发;另一条是结合重庆山水城市特点,研发长江水环境应急清洁船舶、重大医疗需求应急救援车辆、高楼与山林火灾应急消防无人机,并通过智能城市指挥中心,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建设的智慧协同的一体化应急网络体系。
除此之外,中科院计算所西部高等技术研究院也提出以智能超算、生命信息科学、产业互联网为主要发展方向,分别建设智能超算、生命信息科学、产业互联网等3个研究中心。
“两江协同创新区坚持以‘科创+产业’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志杰表示,双链的深度融合,有望在未来催生出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是创新之地更是宜居之地
30平方公里内拥有5个公园10余处绿地
5月8日,重庆日报记者在两江协同创新区采访发现,该区的“创新Σ空间”已率先建成,这片区域的建筑都被绿色覆盖,连楼顶都是绿色草坪。
“早在2018年,两江协同创新区设计规划总体结构时,便提出要以‘一半山水、一半城’为原则,生态用地、产学研用地、生活用地比例为3∶2∶1。”两江协同创新区负责人王飞说,打开全国各个科技创新之地的版图,不难发现,在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之地,往往也是高品质生活宜居之地。杭州云栖小镇、上海张江科学城便是其中生动的教科书,两江协同创新区,也要提升“亲和力”、增加“烟火气”,为科创人才创造高品质生活。
王飞表示,2018年,两江新区向全球公开征集具有前瞻性与创新性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案,最终确定由英国查普门泰勒公司全球董事克里斯·兰克斯担任主创设计师。他曾“操刀”过伦敦BBC媒体城、上海前滩媒体城、上海环球港等国际性重要区域及项目。
按照规划,两江协同创新区总占地30平方公里,拥有5个公园和10余处社区级绿地,区内将实现90%以上公交+步行绿色出行;7个产、学、研、生活功能混合组团,配置城市、组团、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体系,为区内科技人群提供包括国际化交往、科技转化、医疗健康、基础教育、生活配套、长租公寓等全方位服务。
目前,两江协同创新区正加紧建设,只争朝夕。“所有开工建设项目都已经办理完成‘智慧工地’相关手续,今年6月,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和联合产业孵化基地将同步开建。”王飞表示,协同创新区的建设者们,正“全力以赴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奇迹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奇迹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