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中国皮影在美国:一段值得铭记的百年流传奇迹

文学 11-30

  

微信图片_20180130104455.jpg

 

  ▲班顿和她的伙伴们在表演《白蛇传》。(海德-门子斯著,《影子女士》,麦吉尔-女王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在姨妈的帮助下,班顿结识了会说英文的滦州皮影世家传人李氏。皮影戏班是男人的领地,何况那时候仍有男女授受不亲的遗训,李氏并不能耳听面命地指导这个闯进皮影行的异国女性,班顿只能通过旁观和听训来学习。在掌握了基本技巧之后,她又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往返中美观摩演出,收集皮影。在发现这门民间艺术在当时已有没落之势时,她发愿要把它留存下来。1932年,班顿在纽约成立了红门剧社(Red Gate Shadow Players)。1936年她最后一次离开中国,为在美国演出能有最佳效果,她定制了成百件皮影、成套的道具和乐器;这些皮影用料考究,高15到18英尺(比如,许仙和白蛇的形象更是高达19英尺,即48厘米),比滦州皮影的传统尺寸大出许多。

  班顿手里有当年姨妈请人翻译的中国传统皮影剧本,还有劳费尔博士辑录编译的部分文献,她以这些为脚本,依据美国观众的喜好再进行改编。演出时,用英文念台词,用自创手法、自创乐曲演奏月琴、扬琴、二胡、鼓和锣等中国乐器,当时有评论说这些音乐“比正统中国戏曲的伴奏听上去柔和得多”。班顿的剧目多是民间传说和神怪故事,颇有异域风情和浪漫精神,如《白蛇传》《嫦娥奔月》和《蟠桃会》等,也有《竹林记》这样的英雄传奇。在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社会情绪极为紧张低迷,红门的演出传递着古老乐观的正能量,给人希望和力量。无怪乎全美巡演,从加州到弗罗里达海岸,所到之处无不受到了热烈欢迎。红门剧社一度受邀在罗斯福总统执政时期的白宫演出,并曾为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多次义演筹款。这位没有伴侣和子女、全身心奉献给皮影戏的非凡女性,一直坚持演出到1974年因脑癌过世前的两年。依据她的遗嘱,红门剧社的珍贵皮影,一半捐赠给博物馆,一半常用的皮影和戏台、笔记以及皮影书籍一起封存在一只木箱里,“务必留给能真正用到它们的同好”。

  

110130_p39_b (1).jpg

 

  ▲班顿在表演中(《影子女士》,海德-门子斯著,麦吉尔-女王大学出版社)

  于美国举办的中国皮影特展上,观众们反复问韩佛瑞,“这么漂亮的影偶真的会动吗?”这激发了她唤醒它们的热情。此后,她花了二三十年将一批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剧目改编成了皮影戏

  有缘人终于奇迹般地出现了,她叫乔·韩佛瑞(Jo Humphrey),德裔美国人。

  韩佛瑞在多元文化气氛浓厚的海港城市波士顿长大,她的家人早年到中国经商,使她从小就对东方的文物和艺术很感兴趣。1940年代,韩佛瑞在马萨诸塞州念高中时,红门剧社曾到她的学校演出,皮影鲜艳的色彩给她留下了极深印象。后来她在南加州大学戏剧系学习表演,对世界各地的民俗艺术有很深的认识,尤其是完美结合了戏剧与东方文化的中国皮影。1972年,当时还是戏剧导演的韩佛瑞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特别开放日,看到了劳费尔博士的亚洲皮影收藏,她对影偶人物形象的熟稔使其获聘辨识并整理这批文物,之后还帮助策划了中国皮影特展。观众们反复问她,“这么漂亮的影偶真的会动吗?”这激发了她唤醒它们的热情。1974年到1975年,她以戏剧科班出身的功底,组织了一个长达半年的“中国皮影工作坊”,与朋友一起对皮影进行了创造性的利用,并于1976年(龙年)成立了“悦龙皮影剧团”(Yueh Lung Shadow Theatre)。1980年,不会汉语的韩佛瑞只身到中国探寻皮影戏,前后共五次,她甚至在洛阳找到一家民间祖传戏班,跟着祖孙三代学到不少皮影秘笈;等她最后一次到河北唐山来演出,已经是78岁的老人了。

  

微信图片_20180130104559.jpg

 

  ▲2005年《三个女人一台台的戏》剧照,左为韩佛瑞,中为班顿(电脑合成),右为冯。(中国戏剧工作坊授权使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綦江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綦江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綦江在线-让世界了解重庆綦江区

綦江在线-今日綦江新闻门户

| 浙ICP备05082053号-1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