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孩刘亦婷全文在线阅读
4、复习 间隔合理,可以省时高效
英语是一门记忆量很大的学科,有效的记忆就成了一个关键。
著名科学家茅以升先生,是个记忆力超群的人。人们问到他的记忆秘诀,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重复被人们称为学习 之母。不重复,记住的知识就会在遗忘率的支况下,不多久就只剩下一点儿“残汤剩饭”。心理学家发现:两次复习 的时间间隔至少应大于30分钟,但又应小于16小时。因为,在已经记清了一批单词的情况下,如果在30分钟内就开始复习 ,不仅不能提高记忆效果,反而会对大脑巩固原有记忆内容的生理过程形成干扰,是弊大于利;而16小时以后再复习 ,被遗忘的单词就比较多,白花了精力。
5、把英语作为一门文化来学
正如不懂中国文化就不能理解“中庸之道”、“墨守成规”一样,缺乏西方文化常识就难以理解什么叫“ThisismyWaterloo!”(“这是我的滑铁卢!”指一次失败。)、“lobbyist (院外的人)”是些什么人(指影响议院政策的院外活动人士,多为以前的政客或律师)。
因此,要想把英语学深学透,必须把英语不仅仅作为语言,而且作为文化去感悟!而这,在我看来,也许是英语学习 最有魅力的地方。
最后一次“练兵”,甘当“苦行僧”
1997年暑假,学校安排高一和高二的学生进行6天的军训,希望通过艰苦和高强度的训练,好好磨练一下这些独生子女,以便以更好的心态迎接更紧张的学习 和高考。爸爸以前说过多次,就是花钱,也要为婷儿找个军训的机会,把她好好“打磨”一下。这下真是求之不得。
我们原以为学校会选一个条件艰苦的地方搞训练,没想到训练地点竟在风景名胜青城山,而且是一所条件不错的部队疗养院!
刚去时,婷儿和同学们还在怀疑--一这个疗养避暑的好地方,能给人身体和意志的锤炼吗?第二天一开训,孩子们才知道这里的“厉害”。
此时的婷儿早已树立了正确的苦乐观,她在初三下学期就已经和爸爸说好,要以“苦行僧”的方式大干3年半。这种“磨其筋骨”式的锻炼,可以说是激战前的最后一次“练兵”。
在这种积极的心态下,婷儿很快就适应了紧张艰苦的军营生活。艰苦紧张的军训生活在她的笔下都变成了一件其乐无穷的事:从她选出的3篇“军训记趣”中,可以真切地看到,婷儿和她的同学们是多么生气蓬勃:
站军姿
今天是军训第一课----练习 站军姿。在青松环绕的操场上,我们按照教官连长的要求调整好身姿,同学们顿时变得精神抖擞,充满朝气。连平时被戏称为“青蛙”、“骆驼”、“小虾米”的几个人,也有了点儿“英姿飒爽”的味道。连长说:“今天先站一个小时,看能站倒几个。不行的就打报告喔!”
陽光灼人,不到5分钟,就有人一声“报告”败下阵去。我早就汗流浃背,脚也胀痛起来。时间好像一只小刺猬,在我的脚上扎来刺去,就是不肯快点走。“哇一一”有人吐了。我的胃也翻腾起来。此刻,时间又变成了生石灰,一点一点地撒进胃里,越漤越疼。我咬紧牙关,反复默念着连长的话:“这是意志与身体的拼搏,正是磨练自己的时机、就看你们对自己怎么要来求。”我念着,忍着,突然觉得全身发冷,三伏天竟打起寒颤来。又坚持了几分钟,我两眼一黑,向前栽去,心里一慌,一声“报告”脱口而出....
坐在陰凉的大树下,连灌几口凉水,我才缓过劲儿来。望望浓密的树冠,我真舍不得离开这里,身旁几个休息了很久的同学也没有离开的意思。还练不练呢?我不禁犹豫起来。一低头,树下稀疏的小草让我猛然惊醒:难道我要做柔弱不堪的草吗?不!我使劲站起来,硬撑着向站军姿的队伍走去。
在三伏天,在骄陽下,我和同学们一起,站成了一棵棵青松。
紧急集合
“....”紧急集合的哨声划破了寂静的夜晚。随着一阵忙乱的脚步声,我已经站在了操场的队列中,正想借着夜色的掩护揉揉的睡眼。连长已经凶巴巴地下了命令:“跑步两公里。跑步----走!”
我和几个同学排在末尾一行,不由得有点心虚。无意中一回头,只见无边的黑夜张牙舞爪地在后面紧追不舍,我突然感到莫名的恐惧,赶紧向前跑去。
“哇!有鬼!”康果果突然在我耳边小声叫了一句。
“啊!”我惊得一抖,“讨厌死了,吓唬人。”
“这有什么好怕的?”熊宇一边大口喘着气跑,一边说,“我都被鬼咬了三口了,还没被毒死呢!”
“我被鬼咬了五口了,毒死五个鬼!”胡 步聪接着说。
我们几个被逗得哈哈大笑,刚才的惧怕早抛到天外去了。
“再说,小心变成鬼、”包玉婕笑着说。
“我要变鬼就先吃排长---(一束手电筒光照了过来。呀!是排长!)--一的手电筒。”我们又爆出一阵笑声。
“干什么呢?落在最后!”排长边跑边责备我们。
康果果一本正经地回答:“报告排长,我们是断后的,掩护部队前进。刚才我们还和几个鬼打得厉害呢!多亏排长救我等一命....”说着说着,康果果再也忍不住了,“哈哈”笑了起来。排长忍住笑,板起脸说:“别闹了,快跑,断后有我呢!”
拉歌比赛
一整天的队列训练,把我们累得东倒西歪。正想利用晚上的时间休整休整,却被叫到礼堂集合。“又要干什么呀?”大伙儿嘀咕着接班坐好,一个个无精打采,揉肩捶腿。连平时最活跃的张戟也耷拉着脑袋,昏昏欲睡。
连长过来四下一看,自信地笑了笑,随即大声说道:“同学们!为了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今晚咱们搞个拉歌比赛,好不好?”“好----”沉闷的空气顿时活跃起来。“我宣布,高一同学一组,高二同学一组,比赛开始!”
话音刚落,我们高一就抢先唱起了“团 结就是力量”。高二也不示弱,“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随即响了起来。高二的人少,声势渐处下风。段燕急得圆脸通红,索性一甩大辫子,站到最前面的座位上,指挥高二唱起了在学校得过奖的“红色娘子军”。顿时,高二士气高涨,歌声随着她的手势时高时低,时急时缓,一下就占了上风。高一岂肯示弱,一曲“保卫黄河”充分显示了人多的优势,磅礡的声浪又把高二压了下去。高二又出新招,赵曦随着“北京的金山上”跳起了优美的藏族舞,欧鹏又在“男儿当自强”的雄壮歌声中表演起武术....
歌声一浪高过一浪,比赛到了白热化程度。大家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彩,满身的疲劳呢一一早不知跑哪儿去了。
走出迷惘期,顿悟在星空下
心理学家说的,随着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现代人类的青春期也在延长,青春期要在青年开始对家庭和社会承担责任的时候才会结束。在高中阶段,婷儿和同学们设想未来生活的频率越来越密集,他们常常在英语课练口语的时候,讨论对各种职业和生活方式的看法,但仍然很少有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理想和志向,也感觉不到谁有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感。婷儿也是这样。
我们从初中就在关注婷儿的立志问题,现在更是越来越多地和婷儿讨论这个话题:你什么时候才会有可以称之为“凌云志”的远大理想?
婷儿也常常为此而苦恼。但她认为这也不能怪她,因为许多同龄人的“凌云志”就是考大学,而考大学对婷儿和她的同学们来说,是手到擒来的事,根本算不上理想。可以说,从他们考入外语学校高中的那一刻起,他们就都等于已经考取了重点大学。而且很多人的“大学梦”只不过是为了改变个人的生存条件,婷儿也看不上这种理想。谈来谈去,婷儿又羡慕起那些早就迷上了文学、美术或音乐的人来了,对他们来说,每天从事自己的爱好,就是在一天天走近自己的理想。
婷儿渴望的就是这种理想,这种让她感到“每一天的努力都有价值”的理想。她苦苦寻觅着,直到有一天,一连串偶然的细节,深深触动了婷儿的灵魂,她终于意识到了自己这代人的历史使命:
顿悟
16岁生日前后,我常常陷入一种陌生的心境。表面上看起来,我还是和往常一样勤奋而快乐,每天都忙着和代数符号、英语单词和作文的格于纸打交 道,加上班干部和学生会的工作,经常忙得连洗袜子的时间都没有。然而我的心里却不时袭来一阵空虚和迷惘,我弄不清自己为什么这么努力,是惯性?还是环境的压力?我究竟想过怎样的一生呢?这些问题久久地困扰着我,直到暑假来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奇迹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奇迹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