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什么是阿波罗登月计划 阿波罗11号真实事件揭秘

科技 01-03

  什么是阿波罗登月计划 阿波罗11号真实事件揭秘,阿波罗计划(Project Apollo),又称阿波罗工程,是美国从1961年到1972年组织实施的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目的是实现载人登月飞行和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为载人行星飞行和探测进行技术准备,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阿波罗计划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

  阿波罗登月计划

  1969年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征程。美国宇航员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巴兹·奥尔德林、迈克尔·柯林斯驾驶着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跨过38万公里的征程,承载着全人类的梦想踏上了月球表面。这确实是一个人的小小一步,但是整个人类迈出的伟大一步,他们见证了从地球到月球梦想的实现,这一步跨过了5000年的时光。

  阿波罗是古代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一个掌管诗歌和音乐的太阳神,传说他是月神的胞弟,曾用金箭杀死巨蟒,替母亲报仇雪恨。美国政府选用这位能报仇雪恨的太阳神来命名登月计划,其心情可想而知。

  阿波罗计划于六十年代早期在艾森豪威尔执政时被提出,作为水星计划的后续计划。水星计划使用的航天器只能进入地球轨道,只能搭载一名宇航员,而预想中的阿波罗航天器不仅能搭载三名宇航员,也许还可以登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经理阿伯·西尔弗斯坦当时选择以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命名此计划。虽然航空航天局已经开始进行计划,但艾森豪威尔对航天计划似乎并不热衷,阿波罗计划的经费始终没得到落实。

  1960年11月,竞选时承诺要使美国在太空探索和导弹防御上全面超过苏联的约翰·肯尼迪当选总统。虽然对太空计划较为热衷,他在当选总统后并没有立刻决定开始登月计划,肯尼迪对航天事业并不十分了解,太空探索需要的大量资金也使他不敢轻易做出决定。当航空航天局局长詹姆斯·韦伯(JamesWebb)要求年度财政预算增加百分之三十时,肯尼迪支持加快发展大规模推进器的研发,却没有支持其他更大的项目。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为了首次进入太空的人,加深了美国对在太空竞赛中落后的恐惧。次日,在与白宫科学委员会的会谈中,许多议员希望能够立刻开始一项太空计划以保证在于苏联的竞赛中不至于落后太多。肯尼迪对此事却较为谨慎,不愿意立刻进行任何重大举措。4月20日,肯尼迪给副总统林登·约翰逊(LyndonB.Johnson)发去备忘录,询问他对于美国太空计划的意见,以及美国追赶苏联的可能性。在翌日的回复中,约翰逊认为“我们既没有尽最大努力,也没有达到让美国保持领先的程度。”约翰逊还提到未来登月的计划不仅可行,也绝对可以使美国在太空竞赛中获得领先地位。

  肯尼迪发表这段演讲前一个月,美国刚刚将第一个宇航员送入太空,还没有进入地球轨道。这种不利局面使一些航空航天局的工作人员对登月计划并不十分乐观。

  阿波罗计划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执行的迄今为止最庞大的月球探测计划,“阿波罗”飞船的任务包括为载人登月飞行作准备和实现载人登月飞行,已于1972年底结束。迄今(2013年)40多年来还没有过其他的载人航天器离开过地球轨道。阿波罗计划详细地揭示了月球表面特性、物质化学成份、光学特性并探测了月球重力、磁场、月震等。后来的天空实验室计划和美国、苏联联合的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也使用了原来为阿波罗建造的设备,也就经常被认为是阿波罗计划的一部分。

  阿波罗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计划中也有过几次严重的危机,包括阿波罗1号测试时的大火造成维吉尔·格里森、爱德华·怀特、罗杰·查菲的死亡;阿波罗13号的氧气罐爆炸以及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返回大气层时排放的有毒气体都几乎使执行任务的宇航员丧命。

  为登月飞行进行准备的4项辅助计划是:

  ①徘徊者号探测器计划(1961—1965年):共发射9个探测器,在不同的月球轨道上拍摄月球表面状况的照片1.8万张,以了解飞船在月面着陆的可能性。但探测器曾多次发射失败。

  ②勘测者号探测器计划(1966—1968年):共发射5个自动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通过电视发回8.6万张月面照片,并探测了月球土壤的理化特性数据。

  ③月球轨道环行器计划(1966—1967年):共发射3个绕月飞行的探测器,对40多个预选着陆区拍摄高分辨率照片,获得1000多张小比例尺高清晰度的月面照片,据此选出约10个预计的登月点。

  ④双子星座号飞船计划(1965—1966年):先后发射10艘各载2名宇航员的飞船,进行医学—生物学研究和操纵飞船机动飞行、对接和进行舱外活动的训练。

  阿波罗11号真实事件揭秘

  1969年7月16日,装载了阿波罗11号飞船的土星5号火箭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在经过了近四天的旅程之后,阿波罗11号降落在了月球之上,随后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走出登月舱,说下了那句无数人知悉的名言:“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另外一名航天员奥尔德林不久也踏上了月球,两人在采集了一系列月球表面岩石、进行了一部分实验后,7月24日返回地球。

  对阿波罗登月的质疑迭起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月成功,但是就在这场登月成功之后不久,对于此事的质疑言论便甚嚣其上,质疑者全然不顾及宇航员们从月球上带回了多达380公斤月壤样本的现实,一路开黑。其中一本《我们未曾登月,美国的300亿美元》的书更是畅销数年之久,即便是在50年后的今天美国国内对于是否登月的问题仍有不少人持有怀疑态度。

  他们之中甚至有人声称,这次登月活动不过是在美国内华达州的沙漠之中,由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制作的“诓骗”世界的摆拍而已。

  也有的怀疑者将阿波罗登月与当时世界格局联系在一起。适时,在世界的大格局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竞争激烈。而这种竞争更是随着苏联实现了加加林的遨游太空之后,日趋激烈。为了奋起直追,当时的总统约翰·肯尼迪更是直接发布了太空计划。但是,就时间节点而言,此后仅仅用了不足7年时间,美国人便实现了从0到月球登陆,这颇有些大跃进的意味。这种成功,从技术上难如登天,而从政治上则收获巨大,苏联在这一方面之处巨大。

  而对于这些怀疑,怀疑者们也不只是口头上的怀疑,他们更是宣称从NASA发布的登月照片之中找到了许多的“破绽”。

  所谓的“照片证据”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关于一张美国国旗迎风飘扬的照片。 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因此也就不存在空气流动产生的风,迎风飘扬似乎也就不该出现在月球之上,最近我国的嫦娥5号登陆月球活动之中,便曾展现出我国国旗,而我国的国旗就纹丝不动。

  双方对比,似乎阿波罗上的这张照片是造假无疑。但事实上,造成这种差异的不仅是两者的材质不一,更是因为在美国国旗插入月壤时,宇航员要施加重力,由于惯性这也就造成了美国国旗会飘扬的假象。

  另外一个,便是对阿姆斯特朗留下的脚印的怀疑。照片中的脚印以及其中的物体呈现了不同方向的影子,似乎这也契合了摄影棚中的灯光。但事实上,这是来自不同光源作用反射下的产生的影子而已。

  而且最为直接的证据就是包括日本航空以及其他天文学家,都发现了阿波罗留下的痕迹。

  第三个,为何NASA发布的登月照片中没有星星呢?要知道,月球是没有大气层的,它的太空应该是星星点缀才是。但是事实上,这是一种坐而论道的观点,它完全忽视了月球表面的拍摄技术的限制。

  为了能够清晰成像,宇航员必然要调小光圈也就造成了暗的物体并不可见,同时NASA还指出当时是月球的白天。

  事实上,历史事件自发生后要真实还原已经极其困难。但对于证伪我们却完全可以做到。简单的讲,如果阿波罗没有登月,那么那多达380公斤的月球样本又是从何而来?

  有必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些月球岩土中最古老的一部分甚至比地球上的岩石还要早2亿年之久。其中在中美关系蜜月期,我国还曾获赠1克月壤。

  最近几天,随着我国嫦娥5号月球探测器的登陆月球,其中也传出了嫦娥5号的降落画面。

  这也让一些对于阿波罗是否登陆月球的质疑者,又发现了“新的证据”,为何质量远不如阿波罗11号的嫦娥5号却在月球表面留下了深陷的印记,阿波罗却如蜻蜓点水一般丝毫没有下沉呢?

  造成这种原因的无非就是降落区域不同,嫦娥5号降落于月球正面风暴洋的吕姆克山脉以北地区,阿波罗是降落静海平原西南角、塞宾环形山和里特环形山的附近,两地的地质环境不一样。

  而且我们还可以从嫦娥5号传回的照片中发现,嫦娥5号中的月球表面土壤与阿波罗11号照片中的表面土壤几乎都是一致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阿波罗11号的照片的拍摄地点是月球无疑。

  小结对于阿波罗登月事件的真伪,其实从对科学的求真求实态度而言,它的登月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在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之中,无论是身为美国总统的肯尼迪还是NASA,包括宇航员本身,他们都很难做到协调一致去“欺世盗名”,而从结果论上看,无论是对月球岩土的获取还是月球的了解,这些也都是切实存在的。

  同时,我们也有必要提及的一点是美国作为一个强大国家的恐怖科研实力。嫦娥5号的登月成功,让我们民族自信心极具增强的同时,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要尊重对手,正视差距。

  简单举个例子,发射阿波罗飞船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是火箭之父冯·布劳恩主持研发的,研发成功于20世纪60年代,即便是今天50多年过去了,它仍旧是人类历史上自重最大的运载火箭,月球轨道运载能力4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18吨,比之我国现在的长征系列火箭运载能力都强大许多。

  当然,这不是让我们妄自菲薄,而是让我们更能砥砺奋进,如此才能走向更加强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綦江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綦江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綦江在线-让世界了解重庆綦江区

綦江在线-今日綦江新闻门户

| 浙ICP备05082053号-1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