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牛奶有“毒” 上海乳业的兴起历史

历史 12-20

  说说掺假的技术手段

  掺水,这个肯定是第一个想到的。其实,这个也算在一定允许值范围内吧。当时,公共租界工部局认为,水牛乳中的脂肪含量比较高,不太利于消化,所以适当的加水,可以稀释,有利于消化。但是呢,当这个事情被看成降低成本最有效的手法,迅速成为整个上海市场的“潜规则”之后,瞎来来的事情就多了。本来吗,不要说中国人了,你们外国人在19世纪20年代也有各种掺假问题的吗。

  抽油(就是抽出牛奶中的脂肪)通常要和掺水联系起来。喝过瓶装牛奶和吃过双皮奶的童鞋们,牛奶在加热后,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薄的奶皮,这层奶皮是含有脂肪和乳蛋白的。那么,商贩呢,一般就是把这层皮抽出,然后呢,在牛奶中加水。如果是乳牛产的奶,有点良心的呢,会加入黄牛奶和水牛奶,这样口味上比较接近吗。大多数,基本上就是直接加水啦,加井水的,加河水的,加不知名来源的水。。。。自来水?——亲,别闹了,能用得起自来水的还会掺假吗,好歹自来水还是消过毒的啊!这个,我估计当时市面上百分之八十卖牛奶的都干过啊,不是只有中国人,外国人也干过的,反正客户尝起来,就是味道淡了一点吗,你完全可以解释:“啊呀,我们家母牛今天心情不好,产的奶质量不高”、“我们家品种不好,就是这样的啦”或者”我家的牛吃的草有问题“,诸如此类的。所以啦,当时这种现象就被称为“水乳交融”——你看,多贴切的形容啊,中国的文字果然博大精深啊~~泪~~o(>_<)o ~~这种现象已经形成了行业陋习,以至于报纸上就有笑话:儿子问父亲为什么在牛奶中掺水,父亲回答,他是把牛奶加到水里。可以说,现在上海市场上的多数牛奶也是掺水的,只是比例问题。百分百纯牛奶,你也喝不惯啊。可见,脱脂牛奶这种东西,在以前是绝对的”不合格产品“啊。

  掺水抽油算是基本的掺假,高阶一点的呢,会加点面粉——增加粘稠度和增白。然后有时候呢,还会有不明胶质物(这个胶质物是什么呢?工部局报告中没告诉我。。。有知道的解释下啊!!我也很想知道)面粉之外呢,还会加豆浆和花生汁,反正颜色看起来都一样啊。所以你不幸对花生过敏的话,就会悲催啦~~米汤和棉仁油也经常被添加在牛奶中,最可怕的是加刷墙壁的石灰粉,据说是为了掩盖酸腐的气味,可见中国人在造假方面的想象力真是无穷无尽的。

  反正牛奶问题乱七八糟的,工部局卫生官就很头疼,据说第一任卫生官的儿子就死于牛奶传播的霍乱。所以,他就发誓要搞好租界区域内的牛奶问题。

  首先,就是给所有租界区域内的卖牛奶的发执照,也就是”执照准入“,提高市场门槛。1898年开始出台的《牛奶棚规则》可以看成是上海,乃至全国第一个出台的乳品规章,清朝当时还未有这样的规定,到1910年才在北京颁布了一个效仿日本的牛年营业规则。不过这个条例的出台,当时是为了防范牛瘟,条例内主要强调了人、畜、奶分离的原则——恩,你没看错,也就说,当时可能就是养牛、挤奶和装瓶都在一个简陋的草棚子里。你想想,一头瘦骨嶙峋的奶牛(可能还患有结核),满地的牛粪,一双脏兮兮的挤奶的手,手臂还裸露在外,乱跑乱叫可能患有传染病的小孩,嗡嗡乱飞的苍蝇,不远处看不清颜色的池水可能就是用来添加在牛奶中。。。。我不是故意恶心你。。。不过,这个执照吧,基本也阻止不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达不到要求的,统统转为地下。这就是”黑暗牛奶界“的诞生!有执照的就从这些没执照的买牛奶,再转卖给客户。通常这些黑户都在租界外,所以,当时卫生官的一大责任,就是查送奶工的证件,没照的统统抓起来送到会审公廨。不过,这样也阻止不了大家继续铤而走险,偷偷私带牛奶,例如可以藏在外套下。

  1898年的执照条例是没有量化指标的,主要从色、气、味的方面规定的,会审公廨中对于”不洁“牛奶的规定就比较主观了。随着1906年化学实验室成为独立机构后,工部局就开始给牛奶做化学分析,参照英国标准,建立了一套化验制度,测试样品的成分含量,例如脂肪含量(这是个很重要的标准)、灰分、非脂含量等等。这个样品来源,就是实行抽检,就是某天,某卫生稽查员在马路上随机挑选一个送奶工,把他送的牛奶拿到化验室分析。在实行执照条例后,牛奶瓶上都会贴上这瓶牛奶是某某牛奶棚的名称,如果检验出来有问题的,马上把牛奶棚主人叫到会审公廨,这时候,检验报告就成了证据。然后,该罚钱的罚钱,该打板子的打板子,该吊销执照的吊销执照,该关监牢的关监牢。工部局还想出来,在每周出版的公报上登载”黑名单“,用于警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綦江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綦江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綦江在线-让世界了解重庆綦江区

綦江在线-今日綦江新闻门户

| 浙ICP备05082053号-1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