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

勾股定理vs毕达哥拉斯定理

奇闻 12-20

  墨子曾经试图发明飞行器具。《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而他的老对手公输班也曾经造出过类似器具,《墨子·鲁问》中说“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可惜曾与儒道并称的墨家却在汉代以后因不能适应社会变革而销声匿迹,其地位被外来的佛教也就是释家取而代之,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还知晓墨家学说的精要了。

  说道墨子造飞机,大约大家会觉得这实在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即便成功,也是像朗朗那样不可复制的。但即便如此复杂的工程,在莱昂纳多看来,依然可以轻松拿下。老头子笑而不语,默默拿出了这一件发明。

  

 

  果然伟大的头脑总是有相似的思维,要不然就是马可波罗不仅带回去了《诸葛亮集》,还带回去了《韩非子》和《墨子》。

  这么一看来,似乎大家都在干别人干过的事,发明着你的发明,创造着你的创造,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

  为什么总是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即知识的保存,和知识的扩散。在信息记录及传播手段相当原始的古代,这两点都是相当困难的。

  先说知识的保存。在纸出现以前,各个文明都采用了千奇百怪的材料作为知识载体。古埃及人用莎草纸,这玩意儿还算比较轻,但最大的缺点是一遇潮湿极易腐坏,一屋子的典籍,弄不好一个月便全长了霉。造纸术传入欧洲前,欧洲人用羊皮纸。羊皮纸倒算是一种相当好的载体,除了特别贵以外。因此只有贵族及僧侣才能用得起,平民百姓要想著书立说根本无从下笔。况且这玩儿意准备起来超慢,总不能想写点啥还得去买头羊吧。咱中国人用竹简,倒是很有气势,也很典雅。但关键是,竹简实在是太他妈沉了,而且信息密度太低,书稍微多一点就运不了了,为此我们还专门造了个成语,叫汗牛充栋。至于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用的是泥板……我在想在古代苏美尔是不是大家都不敢和学者们吵架,不然急红了眼,直接抄起一本日历一抡……果然知识就是力量。

  多亏了蔡公公,世界人民得以拥有一种轻便廉价的知识载体。但光有纸是不行的。在印刷术出现之前,你要复制一本书,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找人帮你抄一遍。你要看《老子》,不就五千字么,好我帮你抄一遍。你要读《诗经》,诗三百大约三万字,好我帮你抄一遍。你要看《史记》,五十多万字,但考虑到你给我的银子……咬咬牙也就过去了,好……我帮你抄一遍。你要看《冰与火之歌》……对不起,你丫还是看电视剧吧,老子他妈不干了!

  再说知识的扩散。一项技术的记载、应用以及推广通常要持续几个世纪的时间。用物理中的扩散来解释,就是扩散率很小,导致时间过了很久,却并未离开原地多远。在马可波罗所处的十三世纪,从欧洲到达中国需要四年的时间。四年啥概念?四年我他妈大学都毕业了,博士都念了一多半了!天朝皇上要给罗马教皇写封信,信寄到教廷,教皇已经去见上帝了。新任教皇回了封信,寄回中国,得,改朝换代了。拿火药说,初唐孙思邈曾经记载火药的配方,中晚唐的时候火药常于道教丹鼎派的记载,所以火药的发明应不晚于七、八世纪。而火药传到欧洲,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在十三世纪中后叶,也就是说,至少是在五百年以后了。

  所以在那个年代,许多知识被发现,未及记载成书便被遗忘,即便是保存下来,也很难传播开来。在这样的情形下,一项知识、一个发明在另一个时空被重新发现、重新发明,似乎也并非什么稀奇之事。

  三 首创者之争

  到了近代,现代科学兴起的时候,知识的记载与扩散都已不是什么大问题,整个世界也已开始联通为一个整体。这个时候正值科学的草创时期,人类雄心勃勃地踏向一个又一个未知领域,许多学科的原则都在逐步地确立,真理与谬误激烈地交锋,整个科学界处于动荡前行的年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那个时期,许多不世出的天才狭路相逢,闪光的智慧交相辉映。

  这个时代,大家都前赴后继地奔往科研第一线,试图青史留名。但由于牛人们实在是太多,出现了许多几名科学家同时发现同一个知识的情形。科学家们素来心高气傲,把首创某项知识的荣誉奉为至宝。谁要是头一个发现了某个重要的定律便可流芳千古,而第二名哪怕慢上毫厘,也只落得个拾人牙慧的下场。于是乎,大家便为了知识技术的首创争得头破血流,人身攻击、拉帮结伙、找人代骂,无所不用。

  最著名的例子要数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首创人之战。这个故事大约很多人已经熟悉,我就简要叙述一下。

  

 

  先说说牛顿这边。在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前,牛顿已经将微积分的基本法则掌握得非常透彻,包括高阶导、链式法则、级数等等,并且运用它们来解决天体物理、曲线旋转体体积等实际问题。可惜,当时无穷小的概念还被视作旁门左道,便好似葵花宝典一般,谁要是沾上一些,那便要名誉扫地了。大家知道,牛顿好面子,素来对自己的名声倍加珍惜。为了避免名誉受损,他在《原理》中只字不提他使用过微积分方法,而以传统几何学的面目示人。这就好比你练的是魔教的内功,使出的却是少林的招式,为的是掩人耳目,混淆视听。殊不知,牛顿费劲心血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头换面,却让莱布尼茨拔了微积分的头筹。

  莱布尼茨早于1675年便已完成微积分体系的构建工作,但迟至于1684及1686两年才分别发布了关于微分以及积分的结果。但莱布尼茨一出手便不同凡响,他以严谨的数学论证将整个微积分学融会贯通,树立起一座地基坚实、架构宏伟的微积分学大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綦江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綦江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綦江在线-让世界了解重庆綦江区

綦江在线-今日綦江新闻门户

| 浙ICP备05082053号-1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