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

勾股定理vs毕达哥拉斯定理

奇闻 12-20

  其实莱布尼茨和牛顿本来也算相互敬重的,至少面子上还是互捧一下。莱氏曾说牛顿完成了到他为止所有数学研究的一半,而牛顿也称莱氏为“最杰出的几何学家”。但1699年,有人出面指责莱布尼茨剽窃牛顿在微积分上的成果。一说此人为瑞士人尼古拉·法蒂奥·丢勒,这么做是为了拍英国人的马屁,也有人怀疑丢勒与牛顿其实是好基友。不过他与牛顿于1693年交恶,估计再为牛顿出头的可能性不大。莱布尼茨当然一听便是火冒三丈,对Fatio他大加驳斥。由于莱布尼茨本人也是英国皇家学会一员,且他本人名声在外,Fatio当然不是他的对手,被当做跳梁小丑给忽略了。此后此事暂时平息了一段时间。但在1708年,Keill又发起了对莱布尼茨的新一轮攻击。这次莱布尼茨可处于相当不利的境地,他在英国唯一的朋友Wallis于1703年死掉了,可说是孤立无援。这时候英国皇家协会出手了,表示要调查此事。既然是英国的皇家协会,自然是向着英国人牛顿。更何况,牛顿于1703到1727年担任协会会长,皇家学会提出调查的动机,自然不难猜测。对莱布尼茨来说,他根本就是在打一场不可能赢的战争。不出意外,1713年皇家学会经过一年的调查,发布了调查结果,宣称牛顿乃是缔造微积分的第一人,而莱布尼茨则是剽窃了牛顿的结果,证据便是莱布尼茨写给牛顿的信中提及二人会面时,牛顿曾对莱氏有所启发。当然莱布尼茨也绝非省油的灯,况且此事乃是关于名誉的死生大事,当然不会坐以待毙。此后两人便一直争吵不休,在整个欧洲闹得沸沸扬扬,给当事人双方的荣誉都抹上了污点,可谓两败俱伤。这场战斗一直持续到1716年莱布尼茨被气死。

  当然,后来的证据显示,虽然牛顿与莱布尼茨互相都有启发,但两个人方法迥异,确确实实是独立得到相同的研究结果。论实力,牛顿与莱布尼茨各有千秋。牛顿是从物理学中的应用入手,着重于应用微积分解决大量实际问题,其武功博杂,招式繁多,可说以外功见长。而莱布尼茨则以严密的风格著称,可以说是内功修为深厚。

  莱布尼茨非常注重符号对于微积分学的重要性,因此花了许多时间来创造一套便于书写与理解的符号系统。我们今天使用的表示微分的d以及表示积分的拉长的s都出自莱布尼茨之手。

  

 

  

 

  而牛顿所采用的头上加点的方式,今天仍见于函数对时间求导的表达之中

  

 

  牛顿与莱布尼茨两人都是属于一代宗师,巨匠级别的人物自然有很多八卦。牛顿对敌人秋风扫落叶的穷追猛打早已为世人熟知,那句著名的、被当做他谦虚品质体现的“哥牛逼是因为哥站在巨人肩上”,其实是在狂喷可怜的胡克身材矮小。不得不说牛顿实在是个高端黑,连黑别人的话也能当做名言收入小学课本。胡克其实也是一个大牛,在光学、机械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甚至,还发明了“细胞”这个词……是的,你没有看错,蜥蜴细,波凹胞,细胞。但在牛顿的恶整下,胡克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抬不起头,直到后人重新研究他的工作时才获得更多承认。

  

 

  而牛顿在担任皇家铸币厂厂长时,与私铸假币的犯罪分子展开了孜孜不倦的斗争,最有名的例子算是搞垮威廉·查罗纳。此人聪明绝顶,胆大包天,借造假钱大发横财,混入上流社会,最后竟意欲借改良铸造方法之名攫取铸币厂总监的位置,以便名正言顺地从事造假之事。他通常忽悠那些比他笨的人一同造假,然后告发他们,以此来换取打假斗士的名声。且查罗纳后台颇硬,乃至牛顿第一次告他,竟然没有告倒。但牛顿怎可轻易放过敌人,为了搬倒查罗纳,干脆微服私访,亲自到酒馆里寻求证据。终于在1699年,手握如山铁证的牛顿将大骗子查罗纳送上了绞刑架。

  不知为何,牛顿终身未婚。据他临死之前宣称,他始终保持处男之身。所以牛顿如此牛逼,大概也许是因为像张三丰那样元阳未泄……

  而莱布尼茨,不只是个洞察力与思考力凌驾众人之上的哲学巨擘,同时也深谙营销学,是个不折不扣的推销员。在与王公大臣、夫人千金谈笑风生时,他知道这帮人根本无法理解他那深邃的哲学体系,于是拿出的仅仅是哗众取宠的皮毛《莱布尼茨哲学·表》,根本没有触及他哲学体系的核心。而在夜深人静时,这个男子却在独自进行与神的沟通,构筑着惊世骇俗的《莱布尼茨哲学·里》。莱布尼茨还是最早研究二进制的人,并且对于中国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当他看到周易中的两仪与八卦与二进制系统如此吻合之时更是欣喜若狂。同笛卡尔一样,莱布尼茨也发明了一个机械计算机,同时还思考过图灵机的雏形。有种理论说莱布尼茨是从中国的阴阳论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二进制,进而催生了后世的计算机理论。我觉得,这和考证出李白是韩国人一个意思。

  四 斯蒂格勒法则

  牛顿与莱布尼茨此役算是战了个平手,因此平分了首先创立微积分的荣誉,二人黄泉下总算可以相逢一笑竖中指。然而,更多的时候,一个定理的首创人可能就没这么幸运了。相信大家总是隐隐约约有种印象,那就是没有一个科学发现是以其本来的发现者命名的。这个现象由芝加哥大学统计学教授斯蒂格勒在1980年的一篇文章中总结为“斯蒂格勒法则”。

  比如,我们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是由印度人发明的。比如,被称为欧拉常数的自然对数的底e,其实是由雅各布·伯努利发现的。比如,1889年由瑞典人阿累尼乌斯提出的描述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关系的阿累尼乌斯方程,其实首先是由荷兰人范特霍夫与1884年总结而出。比如,1938年由物理学家本福特提出,描述自然生成的数据中1到9各数字的频率分布,常被用来检测数据是否人造的本福特定律,其实首先是由数学家西蒙·纽康于1881年提出。比如,被誉为经典力学的基石的牛顿三大定律,其实只有第三个是由牛顿原创的,前面两条已经由伽利略、胡克、惠更斯等人分别提出过(不难理解为啥牛顿要把胡克往死里整)。比如,上世纪末兴起的复杂网络理论中,解释因特网拓扑结构服从幂律分布的巴拉巴西—阿尔伯特模型,其实已经由乔治·儒勒、赫伯特·西蒙(司马贺,中科院外籍院士)以及德瑞克·德索拉·普莱斯发现了好几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綦江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綦江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綦江在线-让世界了解重庆綦江区

綦江在线-今日綦江新闻门户

| 浙ICP备05082053号-1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