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冯其庸与周汝昌谁的红学成就高

文学 12-21

  这使得另一位红学研究者周汝昌编纂新版《红楼梦》的工作陷入困境。周汝昌多年来致力于整合《红楼梦》的所有版本,并在其中寻找出最符合曹雪芹原意的文本。显然,他对庚辰本的权威并不认同。但在1980年代,冯其庸对《红楼梦》的诠释在主流市场上占据着巨大影响力,周汝昌感到寸步难行。

  变化来临得很快,1983年,传来了中央电视台筹拍《红楼梦》电视剧的消息。然而当时文化部分管电视电影的领导对拍摄这部电视剧并不支持,冯其庸更是持反对态度。剧组转而向此时“独立”于红学圈之外的周汝昌寻求帮助,四年后,以周汝昌为顾问的《红楼梦》登上1980年代末中国家庭的荧幕上,促成了一代人的红楼热潮,而受周汝昌学术观点影响的剧情内容瞬间在大众市场被广为接受。

  这直接引发了两派学说的对立。周汝昌发扬了胡适等人的新红学研究,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作者曹雪芹本人及其家世,然而这一方向在经过数十年挖掘后,早已演变成了以曹雪芹本人及其家族故事对应捕捉《红楼梦》中的小说细节。在冯其庸等人看来,这一思路近于妄想。

  冯其庸研究《红楼梦》同样是从曹雪芹家族入手,他以文献结合考古资料,得到的诸多结论迥异于周汝昌。比如在曹雪芹祖籍问题上,冯其庸持“辽阳说”,周汝昌主张“丰润说”。对于这一分歧,冯其庸格外自信:“‘辽阳说’并不是我的发明,而是曹家老祖宗自己留下来的记述,我只是发现了这些历史文献而已。我对《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和考证,找到了大批有关曹家的早期信史。”

  在1980年代初期,两派之争仍未被公开化,甚至冯周二人偶尔还会互相肯定对方的考据工作。周汝昌曾在1979年撰文称:“我个人十分佩服冯其庸同志。他最近付梓的《论庚辰本》,是一部多年来少见的有质量的版本专著。”

  但自1990年代以后,两人矛盾逐渐激化。周汝昌在红学研究领域愈加孤僻,冯其庸则公开表达不满:“周汝昌先生使用了非常尖锐刻薄的话来攻击。”

  进入21世纪,由于耄耋老人相继故去,冯其庸与周汝昌成为硕果仅存的红学权威,两人名下各有拥趸,而门下后辈针对对方的攻讦始终没有停止。

  央视开播《百家讲坛》后,作家刘心武以“红学研究者”身份走上节目,并以周汝昌一派的方法论向观众解读《红楼梦》,在社会上形成争论。冯其庸在接收《南风窗》杂志采访时曾不指名地提出批评:“有些对《红楼梦》的讲解,都没有进入正题,都在圈子外面胡猜,猜得又很离奇古怪。把这么一部非常有深度的书,猜成侦探小说,猜成情杀小说,这实际上是歪曲了《红楼梦》,误导了读者。”

  周汝昌则颇有意味地对刘心武表达公开支持,并向其赠诗鼓励,其中“也曾一掌思遮日,无奈晴空有九重”之句,被部分网友认为意在指责冯其庸在“红学”领域一手遮天的垄断地位。

  冯其庸则以早年的红学论敌蔡元培、胡适举例,反唇相讥:“以前的学术风气不是这样的,胡适当年和蔡元培关系也很好,但他照样批评蔡元培,蔡元培也很有意思,他还把可以批驳他的资料送给胡适。后来的学术风气变了,有些人的气量变得越来越小了。”2008年,冯其庸晚年集大成之作《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汇评》出版。

  世纪更迭,白驹过隙,在新世纪的第十七个年头,两位因学术分歧而成陌路的老人俱已作了古人。但有关《红楼梦》的争论一定会继续下去,正如冯其庸在一次采访中说道的:“《红楼梦》本身不可能有危机。”

  纵览冯其庸一生,其人涉猎广泛,绝非“红学家”一词可以概括,他身为书画家,在艺术领域造诣颇高,与近现代诸多大家平辈论交,尤喜董源、巨然的画作,特别是“元四家”。而在推出了自己钟爱的庚辰本《红楼梦》后,他更是将热情转投万里之外,从1986年到2005年,冯其庸十入新疆调查玄奘取经之路,并于1998年8月发现并确认玄奘取经回国的故道——明铁盖达坂山口。

  在面对自己文革后期成为官方依赖的“学术头目”时,冯其庸亦不愿多加辩解,他没有否认自己发表过政治意味浓厚的社论文章——但仅有一篇——是《北京日报》的社论:“那是彭真被弄下来了,北京新市委成立,我们校长郭影秋去市委担任文教书记,叫我一起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綦江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綦江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綦江在线-让世界了解重庆綦江区

綦江在线-今日綦江新闻门户

| 浙ICP备05082053号-1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