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肉食用指南(下篇) 一场别有预谋的救赎
唐僧肉的价值高低与唐僧肉的食用时机密切相关。
研究唐僧肉如何食用,我们必须要再次引述狮驼岭内透露的两段重要信息:
那城上大小妖精,一个个跑下,将城门大开,吩咐各营卷旗息鼓,不许呐喊筛锣,说:“大王原有令在前,不许吓了唐僧。唐僧禁不得恐吓,一吓就肉酸不中吃了。”(第七十六回)
“大哥,你抱住他怎的?终不然就活吃?却也没些趣味。此物比不得那愚夫俗子,拿了可以当饭。此是上邦稀奇之物,必须待天阴闲暇之时,拿他出来,整制精洁,猜枚行令,细吹细打的吃方可。”(第七十七回)
按照前面已经得出的分析证明,这套吃法是盂兰盆会上众神佛享用金蝉子肉身的方法。大致要满足如下几个条件:
1. 唐僧必须保持平静,惊恐而毙的唐僧肉是没有效果的。
2. 唐僧肉要整治精细,且全程要保持卫生干净,不能受污。
3. 唐僧肉不能大快朵颐,要细嚼慢咽。
4. 食客要拣“天阴”的时候,且心情要放松。
从目前可查的资料分析,“西学”研究者几乎都默认这就是唐僧肉食用方法的全部事实。我表示认可,但他们有一点可能是望文生义了。吃唐僧肉和天气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需要天阴呢?天晴能不能吃,下雨能不能吃,打雷行不行?
总之,实在匪夷所思。
《西游记》这本书需要认真读,认真读才能发现大关窍。套用李白一句诗:理有疑误而成过,事有形似而类真。其实,“天阴”二字并非是简单形容天气,而是另有所指。
我找到了第五回双叉岭一折唐僧在猎户刘伯钦家留宿时一段看似非常不重要的“闲笔”:
又往后再行,是一座大园子,却看不尽那丛丛菊蕊堆黄,树树枫杨挂赤;又见呼的一声,跑出十来只肥鹿,一大阵黄獐,见了人,呢呢痴痴,更不恐惧。三藏道:“这獐鹿想是太保养家了的?”伯钦道:“似你那长安城中人家,有钱的集财宝,有庄的集聚稻粮。我们这打猎的,只得聚养些野兽,备天阴耳。”(第十三回)
看到了吗?这里也出现了“天阴”。让我们把“天阴”这段话重点拎出来细看:“似你那长安城中人家,有钱的集财宝,有庄的集聚稻粮。我们这打猎的,只得聚养些野兽,备天阴耳。”有钱的攒财宝,有田的攒粮食,打猎的攒野兽,为啥?很明显,是为了防止灾荒。一旦闹灾荒了,吃的变贵了,粮食也没了,肉食需要提前储备。联系刘伯钦的话,这“天阴”不是别的,正是天气出现极端情况,天时不利,灾年到了。回头看大鹏金翅雕那句话,思路就豁然开朗了——唐僧肉须待灾年没吃的时候,咱拿出来慢慢吃。
原来之前的研究都走入了歧途。吃唐僧肉没有那么多讲究,不是因为食用方法不对,而是食用时机不对。唐僧肉确实是宝贝,是到了“灾年”,神佛妖魔们避劫的紧急救济品。显然,他们的“灾年”就是蟠桃资源枯竭、金蝉子十世轮回的那个五百年。
那么,即便如此,在大闹天宫后第二个五百年开始的时候,唐僧肉的价值就降低了吗?是的。
价值高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雪中送炭的事情价值相对高,锦上添花的事情价值相对低。在大闹天宫后第一个劫数周期内,由于蟠桃资源枯竭,人参果没有成熟,逢上“天阴”的神仙系和佛老系只能每人吃一片金蝉子肉避劫。如果把长生食物看做一个市场的话,那么唐僧肉(金蝉子肉)在市场竞争中绝对处于垄断地位,价值之高,需求之大,无出其右。但在第二个劫数周期开始后,市场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
我们发现,第二个劫数周期内,认识到唐僧肉价值并有所企图的妖魔在《西游记》的科层制世界里,地位其实并不高。像白虎岭的白骨精、隐雾山的豹子精、敌毒山的蝎子精这样的草根妖怪自不必说,即便从神佛主人那里偷跑下来的也不过是像金兜山的青牛精(太上老君的坐骑)、玉华州的九头狮精(元始天尊的坐骑)、通天河的金鱼精(观音菩萨的池鱼)、无底洞的耗子精(托塔李天王义女)这样不入流的神佛系“二等公民”,稍微正经出身的像波月山的黄袍怪(二十八星宿奎木狼)、平顶山金角银角大王(老上老君的烧火童子)、小雷音寺的黄眉怪(弥勒佛的司磬童子)其实也不过是些品级低下的末卒小吏。唯一拿得出手的狮驼岭三怪,其实也不甚了了,除了狮子、白象是文殊、普贤二菩萨的两头坐骑,也不过剩下一只和如来有些亲眷却没有修成正果的大鹏。那些参加盂兰盆会的神佛们去哪儿了?这说明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无论是神仙系,还是佛老系,他们的中上层人物对于唐僧肉的渴望已经消失了。换言之,他们对于第二个劫数周期内“躲灾年”的要求没有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奇迹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奇迹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