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

十万个为什么数学为什么说0的意义不是没有 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

奇闻 11-20

  在我国,以“李善兰恒等式”闻名的数学家李善兰,也曾用“|”表示“+”;用“▲”表示“-”。因为当时社会上普遍使用筹算以及珠算来做加、减、乘、除,所以还没有创立专用的运算符号。

  后来人们开始采用了印度数码1、2、3、4、5、6、7、8、9、0(叫阿拉伯数码,但发明者却是印度人),同时也采用了“+”和“-”的记号。至于×÷符号的使用,大约也不过300多年。传说英国人威廉·奥特来德于1631年在他的著作上用“×”表示乘法,于是后人就把它沿用到今天。

  中世纪时,阿拉伯数字十分发达,还出了一位大数学家阿尔花拉子密,他曾经用“3/4”表示3被4除。大多数人认为,现在通用的分数记号,来源就是出于这里。至于“÷”的使用,能追溯到1630年一位英国人约翰·比尔的著作。人们估计他大概是根据阿拉伯人的除号“-”与比的记号“=”合并转化而成的。

  在国内,人们也曾把单位乘法叫“因”,单位除法叫“归”,被乘数叫“实”,乘数叫“法”,乘的结果叫“积”。在除法中,尽管被除数与除数也叫“实”与“法”,但他们相除的结果,却叫“商”。

  现代许多国家的出版物中,都是用“+”、“-”来表示加与减,“×”、“÷”的使用则远没有“+”、“-”来得普遍。如,一些国家的课本中用“·”来代替“×”。在苏联或德国出版物中,很难看到“÷”,大多用比的记号“=”来代替。实际上,比的记号的用法可以说与“÷”号基本一样,可以不必再画出中间的一条线。所以,这个“÷”号,现在用得越来越少了。

  在这些符号当中,等号是相当重要的。巴比伦以及埃及曾用过各种记号来表示相等,但是最先得到公认的,是古代大数学家丢番图的记法esti和isas,简写为is。它们在中世纪,用来表示相等的记号有过特别大的混乱。第一个使用近代的“=”号的是雷科德的名著《智慧的磨刀石》,但“=”号直到18世纪才被普及,当时“=”号的两条线的长度经常被画得相当长。雷科德也曾说,他选择两条等长的平行线作为等号,原因是因为它们再相等不过了。

  知识点:来历、记号、公认、普及

  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

  为了防止四则混合运算时相互发生混淆,使计算得到一个已经确定的结果。人们先后结合生活和实际生产的各个需要,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明确规定:要“先乘除,后加减”。为什么科学家会如此规定呢?因为这样规定是有一定道理的。它的理由如下:

  1.这样规定运算顺序,更加符合生活实际需要。请看下面例子。

  例1:王大妈到布店买了3米红布,每米红布17.8元,又买了2米白布,每米白布20.50元,买这些布一共需要用多少元钱?

  列成算式:17.8×3+20.50×2

  按照实际买布情况。先算出买红布和白布各要付多少钱,然后算出一共要付多少钱。即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例2:一车化肥10吨,分给abc三个队,平均每队分3吨,还剩下几吨化肥?

  列成算式:10-3×3

  我们于是结合实际的那种情况,必须先算出一共分了多少吨化肥,于是得到“3×3”,然后用总数减去已分的吨数,就得出还剩下多少吨,即再算减法。

  人们在生活和实际生产中,也会遇到先加减后乘除的一些问题,但是这比先乘除后加减的问题少多了。

  2.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我们会发现用乘、除号相互连接的算式,例如:x4、b÷5等可以被表示为4x、1/5b这些都可看做一项,而用加减号连接的式子,例如a-5、b+4等则分别表示两项。

  通常在计算时,我们会把一项看成一个数,这样看来可使计算变得简便。

  例如我们解方程式:4x-56=66,可以把4x看做是一个被减数来解此方程。这种规定可以大大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计算效率,节约计算时间。

  3.从数学的发展形式上可以看到,加减法是最基本的运算,它们是数量变化的最低级的表现形式,先有加减法。乘除法是在加、减法经常运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相同的数字连加产生乘法,相同的数字连减产生除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奇迹在线网上有所的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和奇迹在线无关,如有侵权请指出,我们立刻删除,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奇迹在线-让世界充满爱

奇迹在线-独居一格的资讯门户网

| 浙ICP备05082053号-1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