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与儒家十三经思孟学派 周易荀子大同与小康内圣外王
百家争鸣与儒家十三经
十三部儒家经典著作的统称。西汉武帝时以《诗》《书》《礼》《易》《春秋》立于学官,合称五经。唐代以《诗》《书》《易》《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毅梁传》《左传》为九经。至唐文宗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历代研究十三经的学问称为经学。自汉代起,郑玄等为之作注、疏。南宋以后,将各家注疏合刻成书,称《十三经注疏》,以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阮元刻本为优。
《周易》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相传是周文王姬昌所作(一说“周"有周密、周遍等义),故名。“易"有变易、不易、简易三义。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还有起解说作用的卦辞和爻辞。《传》是对《经》的解说,共七种十篇,统称“十翼”,旧传孔子作,据近人研究,应为战国或秦汉之际所作。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卦名与次序与今本迥异。《周易》蕴含着丰富的阴阳观念,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集中反映了西周时期辩证思想的精髓。
思孟学派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之一。思,子思,孔子之孙。孟,孟轲,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因二人思想相近,后人有思孟学派之称。该派主张“天道”与“人道”合一,“天命”与“人性”合一,提倡“性善”,,尽心,,“诚在修养方法上注重内心省察,主张“慎独”“良知良能”。社会历史观上主张祖述尧舜,行仁政,提倡“法先王”。《中庸》《孟子》是该派的主要代表作。思孟学派对宋明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郭店竹简中的儒家佚籍为研究思孟学派提供了新的史料。
孟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名轲,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邹人,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他继承孔子的学说而有所发展,思想核心是仁、义。他主张兴王道,行仁政,主张保民;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暴君放伐;反对诸侯间的不义战争,对各国政治和战争多有抨击;性善论是其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其学说主要保存在《孟子》一书,后被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对宋代理学及后世民本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民贵君轻
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思想。最早由孟子提出。《孟子•尽心下》记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人民才是最重要的,民心向背关系国家政权安危,而国君和社稷处于次要地位。民贵君轻是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庶民地位提高的反映。其构成了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本质上是君本位下以民为国家之本的民本思想。这种思想有利于扼制君主暴政、缓和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并对明清之际批判专制主义的思潮有积极影响。
荀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名况,赵国人,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曾游访齐、楚、秦、赵等国,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和楚国兰陵令。他主张以^治国,礼法并举;反对孟子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恶,性善是后天教化的结果,故而要用礼治来约束,做到“明分使群”;荀子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自然存在,与人事的吉凶祸福无关,人在顺应规律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其学说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厥功甚伟,对汉代儒学影响深远。
稷下学派
战国时期汇集稷下学宫的诸学派的统称。田齐桓公时,齐国在都城临淄稷门外设置稷下学宫,并招揽天下游说之士在宫中讲学议论。至齐宣王时,学宫汇集道、法、儒、名、兵、阴阳等百家之学,达到鼎盛。稷下学者主要信奉黄老之学,但不主一家,对各派学说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各派自由辩论,逐渐形成稷下学派。其中著名学者有邹衍、慎到和荀子等。稷下学派的形成促进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并对其后“诸子合流"有重大影响。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中心。建于田齐桓公时,因设在齐国都城临淄稷门外而得名。至宣王时最盛。稷下学宫吸引了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流派的大批学者前往讲学和著述,招揽文学游说之士数千人,使其成为各学派荟萃的中心。淳于髡、田骈、慎到和荀况等著名学者曾期会于此。稷下学宫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对当时学术的繁荣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大同与小康
儒家提出的两种理想社会。大同与小康出自《礼记•礼运》。儒家认为远古时代圣王尧舜治世就是大同社会,在大同社会中,天下为公,圣王施仁德之政而惠泽万民,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大同社会解体后进入夏、商、周时期,产生了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这是一种私有制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统治者采用军事、法律、道德等手段维系社会生活。大同、小康社会为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所重视,是中国人所向往追求的理想社会。
内圣外王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的一种理想人格。语出《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内圣,指将道藏于内心自然无为;外王,指将道显示于外,推行王道。“内圣外王”的意思是内有圣人之法,内心修养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外施王者之政,对外能施展卓越的治国才干。内圣外王原为道家的政治理想,后被宋儒汲取并以此标榜,对后代的伦理、哲学、文化产生深远影响。